致未来的自己:
你好呀,现在是2018年7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这个月我依然在K11的《艺术新闻》中文版上班,周末做在艺会员导览的兼职。工作的强度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的自我积累项目也慢慢多了起来。因为遇到了东财的学弟,他自学了日语还去日本自己找了实习,那个瞬间,我脑中的自我限制被打开了,为什么我不可以去日本实习呢?所以我现在开始训练自己的日语口语。但是,我一定要记得不要让自己太忙,任务表必须要有弹性,我必须要有喘息的时间、发呆的时间,我才会觉得幸福。
最近对于舞台表演(performance art)感兴趣,这个月去了一次卡门的弗朗明戈舞剧,以及周六要去的彭薇薇上海演唱会。个人形象打理上,我正在做牙齿美容,努力养成防晒的习惯,在饮食上努力遵守戒糖少碳水的规则,以及分清需要与欲望。
这周六,是程逸的一周年忌日,他是我遭遇到的第一个同龄人死亡,除了感叹生命无常之外,我应该在潜意识里还萌芽了什么,但是我现在表层意识无法捕捉。祝他的父母安好。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 首先释放善意信号,并保持敞开式分享心态
当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人际刚刚开始时,大家往往采取“你往前走一步,我再往前走一步”这种缓慢的推进方式。我觉得,为了让社交关系尽快和谐地运转起来,就应该首先释放出善意信号,自己吃一点亏。只有这样,才能定下未来交往的基调,如果每个人都只紧紧护住自己眼前的粮食,那么这个社会关系是无法形成乘法效应的。
与这个想法相连的,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持续分享有价值的东西,并且要坦诚,避免自私。有时候,我也会陷入想要某个信息只有自己知道就好了的心态,但其实上世界上信息传递地很快,保持关注的人总会接触到,还不如让自己成为那个优质信息传递者。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分享还能得到对方的分享,得到新鲜的有效信息。
此外,你永远不知道你哪一条分享的东西会帮助他人,甚至鼓舞他人。最近大学同学马铭霞就因为我的随手分享,找到了实习机会。实际上,我真的没有用心对待那一条朋友圈信息,我的随手转发却给他人打开了新路。这让我惊喜,也让我意识到,传递优质信息其实非常重要。
- 能帮就帮,尤其是小忙
我因为在申请加拿大工签,非常需要在加拿大有人帮我接收一下文件。我尝试联系了我的学长,但是他似乎直接无视了我的请求。想起来,之前我曾向一个同班同学询问一个问题,尝试了两次,杳无音讯。这两次经历都让我很受挫,推己及人,我觉得当一个人为一件小事情而拜托你时,一定是迫不得已,或者你是唯一的可以询问的对象。所以,即使是小事,能帮也要帮。
当然这个问题还和伸手党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不认可这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精力,也要坚定拒绝。
- 输入会影响输出
最近在写作上受到的最大挫折就是,我的文字没有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动人,而是像个死板的教授,说出自己的前提—分析—结论。我仔细反省了一下,问题应该出在输入上。我一直偏爱阅读非虚拟类书籍,看一本书总是带着解决某个问题的想法。这种阅读选择让我的逻辑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非虚拟类书籍却不能提供人性所需要的故事、情感。
另一方面,我对虚拟类书籍也带着偏见,认为他们只是一种消遣而已,更正经、更密集的知识藏在非虚拟类、专业书籍中。这是不对的,人类需要故事,需要情感,我们会因为意义感与爱这种虚无缥缈、没有实际效用的东西,而付出惊人的精力与时间。
为了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运转,我需要阅读更多的故事,体会更多人的感受。
- 保持空杯心态,去看世界,看大牛
人是社会动物,他人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拿竞跑举例子,在1935年时医学界代表称人类肌肉纤维所能承受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10米每秒。然而,1968年6月吉姆海因斯打破了这10秒魔咒后,马上很多的运动员也在10秒内跑完了100米。
我也是这样,当我看到有人能做到的时候,我会想到自己,没准我也可以?我一定也可以!因此,对我来说接触的信息与人越厉害,越能激发我的潜力,让我充满斗志。所以,不要停下探索世界的步伐,保持挑战心态,保持空杯心态。下一次,我可以做得更大,更好。
2018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