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化娱乐活动需要什么?
因为选择了文化艺术行业,所以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当我们回顾我们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会热泪盈眶地回忆,是哪一句话、又是哪一本书、还是哪一个人如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对世界的观点。那些转折点上的人和事是那么的耀眼,让人为之共鸣。
但是反过来想,和我们的一生相比,那些转折点式的事件其实发生的频率并不高,发生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后续影响力很持久。填补我们一生的,更多的是一些不起眼的、平淡的事情。让我回想的话,小学时候秋季沿街飘来的桂花香,初中时候一本本垒起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高中的时候从教员室的窗户看到学生放学的俯瞰图,本科时候自习回去时的昏暗路灯下的一路梧桐。可以说,它们对我的生命一点也不重要,这些元素的存在没有让我更理解世界的真理,也没让我更了解我自己,但是它们作为一个个旗帜一样,标记了我的记忆。它们更多的是作为陪伴式或者注脚式的存在,在我的生活里潜伏着。
那么到底是那些占据了我们生命大多数时光的元素重要,还是决定了我们生命层次的元素更重要呢?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便会被抛出来。我对此的回答是:这两类是不能比较的,因为它们本身的目标就是不同的。就像在问,甜品和药品哪一个更好?
我很喜欢高端、精细的体验,观看一场芭蕾舞剧、聆听一场交响乐、造访一家知名美术馆、在一家高评分的餐厅进食等等,这些经历和享受都让我感到很幸福。但是,我也很喜欢穿着T恤在地毯上打滚、吃街边的小摊、浏览沙雕网友的微博,这些细碎而平凡的片段也让我感到幸福。这两种幸福是不一样的,前一种是带着侵略性和冲击性的,想要打破我的天花板和舒适区;后一种是带着安定剂效果的,给我一种安全感。
我时常觉得人的成长往往是踌躇着,左顾右盼地前进,我们总是反复回头确认自己的安全,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
回想我感到低落时,我并不想看一部极其深刻的纪录片,不想听某个学者高谈阔论,我只想缩在自己小小斗室里,找到一个个小小的快乐来填充我的时间,让我从低落转为平静,从无聊转为喜悦。
我还记得每次乘坐高铁,总会遇到打工妹捧着手机刷剧,她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因为剧中桥段而发笑的时候,我就觉得:啊,这就是我要努力增加的瞬间。也许,她一辈子也去不了巴黎广场上喂鸽子,去罗马的许愿池许愿,但是,透过那小小的屏幕,她的确看到了那个朦胧的梦,以及产生了为那个朦胧的梦而心动的瞬间。
对我来说,一个城市最浪漫的地方,不是高楼俯瞰到的璀璨夜景、不是浪漫的米其林餐厅、不是考究的高级珠宝店。我觉得最浪漫的地方藏在走一阵子就能看到的24小时便利店,它永远亮着让人安心的照明,永远有热水、食物在等待着一个个若有所思的顾客。
有些努力是为了建造塔尖的,而有些努力则是在铺脚下的石子路的。
如果下次有人问我,我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我大概会这么回答:你还记得自己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好笑的视频或者段子的时候,会怎样么?发出一声轻快的笑声,然后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吧。对,我追求的就是那一声轻快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