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每次生活停滞的时候,都会自觉地去思考长期计划和人生问题。每一次的心情不好都会转化成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最近我大概浑浑噩噩了一阵子,又清醒过一阵子,这种交替大概持续了半个月了。在这个阶段,我又再次检验了一个原则:
- 我并不特别
在社交关系中,我很容易陷入自己是一个救世主的状态,难以切割对方的痛苦和自己痛苦,觉得自己有义务将他人带离某种状态。我觉得我和别人的交往是特别的,是深刻的,只有和我才能发生的。但是,最近有一个人便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并不是这样,他分享的东西并不是只有我才能听到。我作为聆听者的身份并不特殊,而且我首先考虑的应当是自己的情绪与状态。
其次,在对自我情绪的反省中,我也会常常觉得自己是那个时不时情绪会出岔子的人,别人都没有这个状况。然而,昨天和一个同班同学聊天时候,我发现她也在自我挣扎中,这种挣扎并不比我少,甚至比我更加严重。但是,我产生的自怜情绪远远比她强。我会怀疑自己整个情绪系统的问题,而她仅仅觉得是当前的问题。的确,随着小组作业的结束,我的坏情绪也慢慢减少了,所以说我并没有陷入一种坏掉的状态,只是环境短暂的改变,让我产生了应激反应。
总而言之就是,我并不特别,不论是社交方面,还是自我情绪方面。我不需要给自己额外的负担,也不需要自怜自己。
- 不存在着一劳永逸的答案,需要不断更新
年轻人的迷茫又是浅薄的,又是深刻的。在“我该如何对待我的一生?”和 “怎样才可以比别人更优秀?”之间摇摆。在回答经典问题: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的时候,其实可以把问题扩充一下变成;我不知道那个我又喜欢,又有前途,报酬不低的选择在哪里。还记着在我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甚至没有微信公众号这个东西,纸媒似乎受到了挑战,姚晨还是微博大V。那时候我记得就有人分享道,他感到纸媒必然没落,所以自己壮士断腕,走进了电子杂志行业。大学初期关注的一个男性博主,总是在分享自己的思考。他说自己觉得办公室交流软件很有前途,自己的老板很优秀,虽然现在拉业务很困难,但是他相信自己选的是对的。过一阵子之后,他说自己要去寻找新的道路,所以加入了一家视频互联网网站,随后他就没有更新很久。隔了一阵子之后么,他才发了一篇新的文章,说道:自己发现自己的风格和那家新兴视频网站格格不入,不得不提交了辞呈。
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世界不止发生地震了一次,只不过我身在其中,我随波逐流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改变而已。微博在这几年间经历了一次没落,被唱衰了很久,但是现在又重新占据了市场,成为人人羡慕的现金牛。微信是我在高中刚毕业的暑假因为好奇心下载的,但是现在却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也成为了手机中连接功能最多样的APP之一。当年那个关注的人也因为他不再闪闪放光而取消关注。所以说,当下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瞬息万变,事物的发展是跃进式的,倚老卖老变得可笑起来。
所以回到大学生那个迷茫的问题:我不知道那个我又喜欢,又有前途,报酬不低的选择在哪里?很抱歉,这个世界的捷径一直在改变,在2年前觉得前途无限的职位,到现在可能已经是昨日黄花。或许刚开始这个问题的时间限定就是错的,现在的选择来决定未来几十年的职业道路,这个事情本身就是荒谬的。
就是要不断地改啊改,根据自己的心境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一劳永逸的答案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