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现在是2019年12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这个月我干了什么呢?
本月初这学期的课就结束了,然后我就去巴黎刷了我实在不想错过的弗朗西斯·培根的展览和其他展览,然后恰逢巴黎全国大罢工,没看成芭蕾舞剧《雷蒙达》,随后去了泰国的曼谷周边的乡野呆了一周,去清迈学了一周的泰式按摩。回到米兰之后就开始忙着学意大利语,真的太难了,完全和这个语言没有connection,但是为了毕业还是要继续学下去。
此外,开始着手我的wasting time project, 去米兰的布雷拉画廊拍下了所有女人的头像,但是因为电脑在月初就充不进电,所以这个项目又暂时搁置了。
这个月继续在接《美术手帖》的翻译工作,还接到了WALLPAPER的约稿,这个稿子写的很痛苦因为我接到的时候对法国新浪潮电影一无所知。
一周一次的心理咨询在继续进行,最近的议题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加上整理初中和高中的回忆,感觉心理咨询还会继续进行下去,起码3个月。感觉这次的咨询师比上一次的更加有经验和契合,所以咨询的进度推进速度还不错。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Street smart VS Book smart
就像我这个个人网站的slogan说的那样,“we can play multiple roles, play around. 我们可以拥有多个角色,玩起来!”,我对很多其他的职业的人的工作都很好奇,也是近两年开始尝试了一些新体验。我学过花艺师、弗拉明戈舞蹈和泰国按摩了,未来会继续延长这个清单。
在学习这些的时候,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会接触到平常完全不会有机会涉及的人群,平常我的周围大部分人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然后找一份白领工作,所以我下意识会觉得那样子才是正常的。甚至,暗暗地觉得这种职业路径会比服务业的职业更为光鲜体面。但是我认为更正确的想法是: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的区别而已,所有的职业都有自己的奥妙,都有做到杰出的可能。
像我这种被一系列的标准教育培养起来的人特别喜欢理论化的东西,也就是BOOK SMART, 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间我的第一反应是找资料,也可以说是找前人的说明书。这种思维一旦涉及到创造性工作,或者过于个性化的情况时就会难以成立。
相比之下,我在那些奇奇怪怪的职业学校里遇到的人就特别擅长寻找生活中的可能性,并且迅速地开始行动。和我这种BOOK SMART的人在出发前总是要细细衡量投入产出不同,他们这种STREET SMART会先行动了再看。BOOK SMART的人很容易陷入恐惧心理,因为总害怕自己刚开始设定的模型不准确,一旦遇到预想之外的情况就会手足无措。STREET SMART的人非常地灵活,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情况变了就调整方法。
和在职业学校里遇到的人交谈地越多,他们身上那股“日子总有办法过下去的”信念就会深深地鼓舞到我,让我不再为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担惊受怕,只要做好眼前的一件件小事就好,总会有办法的。
理性与感性的平等
最近和心理咨询师回忆了很多的过去情况,其中她问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是:“你觉得自己的理性几岁,你的感性又几岁呢?” 我想了一下,我回答说:“我觉得我的理性大概是30岁多岁,但是我的感性大概是小学四年级。” 在我说出这句话后,我自己也对这个状况很震惊,因为它们俩的年龄差距过于悬殊,所以我常常难以平衡我的感性和理性,出现的症状就是:
1. 我的理性掌控了我生活的70%以上的决定,所以我总是会让理性逼着自己去完成待办事项
2. 我的理性不相信我的感性/直觉/感受,所以经常会否定它
3. 在我的理性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感性的结果就是,我的感性会突然直接崩掉,轻则暴饮暴食一阵子(接着的就是自我厌恶和自我攻击),重则情绪抑郁
在去年我也隐隐约约意识到了这个情况,所以我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会留出更多的弹性空间。但是,我还是没有真正对理性和感性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而是用理性的方式尝试去调节和管理感性。在层级关系上,理性还是高于感性的,被赋予更多的信任和权力。
在分析为什么这两者的成熟度差得会那么多的时候,有两个原因:
1. 我初中就离家去外地上学,孤立无援的状态下我的理性接管了我的生活,让它不至于分崩离析
2. 这个社会更加鼓励理性的发展,所以我也受到社会主流的影响,觉得人应该自律,人应该征服自己的惰性
最近正在努力自己的感性慢慢发声,让理性和感性学会合作,而不是互相争夺的状态。
愉悦感套餐(utility portfolio )
这个点我之前应该也写到过,但是我近期又想了起来,越觉得它很正确。
1. 人的一生是为了追逐愉悦感而存在的,那些快感和快乐成为我们人生的高光时刻,所以一个人愉悦感的总量越多,你越是感到生活值得一过
2. 愉悦感来自于体验,例如购物、观看表演、被认可、旅游等等。很多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现代人最习惯的愉悦感来自于物质。
3. 来自同一东西/体验的愉悦感会随着得到的次数增加,边际递减
4. 即便是会产生快感/愉悦的东西,也分为立刻能给人愉悦的感觉(例如SPA、购物、大餐),延迟给人愉悦感(例如解出一道数学题,围棋高手对弈)
5. 为了让我们感到生活值得一过,我们应该为自己设计愉悦感套餐(utility portfolio),里面应该覆盖多种多样的愉悦感受
6. 靠种类取胜比靠数量取胜更有效果,做100次SPA不如做20次SPA+10次大餐更让人开心,因为同一项活动重复太多次能从中榨取的愉悦感就会越来越少
2019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