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背受敌的6月

你好呀,现在是2020年6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这个月我干了什么呢?

首先这次的6月的月总结来得有些晚,因为在6月的最后一周我的情绪开始陷入低迷期,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看了一下我的日历和日记本,我发现6月过得非常起伏,在5月底和6月除的时候,我的一份助理兼职让我几乎抓狂(难度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反馈和工作形式上非常不适合我),虽然无法跟完全程项目很内疚,但是我还是在6月4号的时候提出辞职。6月的开头就有些让人沮丧。

随后,我在月中的时候回了一次老家,果不其然我又情绪崩溃了一次。回家对我来说真的很困难,我现在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庇护所,我虽然在形式上有家可回,但是回家本身给我带来的不是放松,而是更多的压力。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只有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我才觉得可以放松一下。有人说我这是不接受现实的表现,嗯…….,我觉得有些事情真的很难做到。

除此之外,我妈妈一直催促投简历,考公务员,找工作,大公司,大平台这件事情也很让我窒息。我开始纠结要不要参加秋招,但是我的实习经历自觉非常不适合秋招。总之,我内心的不安感和自我质疑感被完全钩出来了。

在本月底的时候,我渐渐感到自己的动力开始不足,从想吃垃圾食品,无法保证舞蹈课的课时开始,演变到后来就是一点动力都没有,低迷了一周左右,闭门不出。

这么看来,这个月对我的情绪挑战真的很大,怪不得月底的时候我觉得非常非常疲倦。

工作上:继续在vanguard画廊实习,经历了旧展闭幕和新展开幕,也算是见证了画廊的运转的一个周期。日本房产投资的翻译工作我重新提了薪资待遇要求。为artsy翻译了一篇拍卖会的文章。辞掉了一个兼职工作。

社交上:非常吃惊的是,我本来打算这个月减少社交频率,但是这个月竟然加起来见了14个人左右。当然因为去了一次北京,所以密集地一个下午见了4个人,我的心智真的很坚强……..然后反复约了好几次的人,终于也约到了,我的脸皮也是很厚……..

学习上:因为遭遇一直在变,我觉得自己的本月的学习成果并不好。日语几乎是搁浅的状态,韩语在月底开始了课程,也做了一套模拟题,倒是比我在巴黎的时候成绩提高了好几倍。毕业论文的文献阅读的速度比我最坏的预期要好一些,但是每天为论文花费的精力真的有限,超过一个小时我就不想继续看了。

娱乐上:去了一次北京,但是后来俩天主要是躺着,挖掘了一家烤串店是最大的收获。回来就发现北京出了新冠感染病例也是醉了,我再次发挥自己的锦鲤特质,和新冠病毒擦肩而过。不过我又被做了一次核酸测试,幸好不需要集中隔离…….

舞蹈课买了新的一张季卡,芭蕾比想象地还要花费时间和汗水。久违地去了一次剧场,看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去了一次明珠美术馆,虽然我的主要目的是做一个Freitag包包;和朋友一起去玩了汉服体验,然而这爱好一定是个火坑;去了一次中日韩交流会,尬聊的巅峰,自然地说了日语,令人激动;去了一次普拉提课,发现自己在使用身体的时候有一些坏习惯导致腰酸背痛,未来如果咨询停止了,会考虑去普拉提课;听了我喜欢的韩国歌手stella jang的YouTube live,这种创作者的感觉好棒啊;全通关了两个游戏。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呢?

1. 第三方视角

今天看的一本书《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万维钢)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所罗门的悖论,正好和我昨天与心理咨询师聊天的内容有共通之处。古代犹太国的国王所罗门特别擅长给别人提意见,很多人都会从很远的地方前来讨教所罗门的建议。所罗门可谓是智者中的典范,然而当考察所罗门自己的生活,你就会发现他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他好色,贪图钱财,爱炫耀,虽然只有一个儿子但是并没有好好教育,最后儿子成了一个暴君,这么聪明的人物,每天给别人提建议,但是自己的生活却过得不好。那一句热门名言:”读了很多书,但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也算和“所罗门悖论”有所联系。

为什么人有时候显得很有智慧,有时候却蠢得出奇呢?原因就是当局者迷。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更有智慧,或者能更理智地推理呢?社会心理学家伊格尔 格罗斯曼给出了几点建议:

  1. 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想像成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2. 把眼前的事情想象成一年以前发生的事情
  3. 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老师,把在这件事情上要打交道的人想像成一个12岁的小孩,通过营造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更能表现出智慧

换言之,就是要跳出自己的身份,以客观的角度判断面前的处境。

昨晚我和咨询师的谈话中就使用了这个方法。咨询师让我描述我的感觉,但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去描述。我说道:在过去的一周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男人每天都有要推动砖块向前进的任务,他在推动砖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达成感。但是在过去的一周里,这个男人坐在他本该推动的砖块旁抽烟喝酒。他一边自责自己不去推动砖块,但是一边他的身体和心情又极力抗拒起身做事情。然后咨询师问我:你觉得这个男人最想做什么。我回答道:这个男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是延绵不绝的挑战,他总是给自己布置一项又一项目标,而且这些目标都是以2-3年为维度的,所以他感觉自己已经持续工作了太久,而且未来需要工作的时间又看不到尽头。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在海边躺上一周,什么也不错,彻底休息一下,他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放松和休息的感觉了。

然后咨询师告诉我:你应该允许自己休息,不要把休息和享乐联系在一起,不要潜意识地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不配去享乐或者休息。首先,你应该允许自己有享乐的想法。其次,休息也不等于是享乐,反而是一种必须的充电。手机没电的时候我们就去充电,充电本身并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种维持手机性能的必要途径。

我在那个瞬间接受了他的解释,我想象中的男人我也觉得他非常需要休息,彻底地休息。但是,当我把焦点从这个男人上移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时候。我突然感觉自己可能最后不会去选择休息一下,因为我会顾虑很多,我想要不断地有产出,我希望实习一个接着一个,我希望完成这个完成那个,然后让自己休息这件事就被我无限推后。

咨询师最后告诉我:当你为自己决策的时候,不要想象成你在为自己决策,而是在为那位男人作出决策。

最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情绪低迷期会显得如此明显? 咨询师说:这是你个人感知有问题,你只有在把自己逼到极限,身体反应告诉你真的不能再加负荷的时候,你才会停止。所以低迷期对你来说才这么痛苦和明显。

嗯,我觉得咨询师说的是对的。以及我的确需要用第三者视角去考虑我下一步该做什么。

2. 人所感知的不可靠性

在6月最后一周低迷的时候,我的自责心理很严重,我觉得我这个月都浪费了。但是今天翻阅日历和手帐本的时候,列述出自己这个月做的事情之后,我发现这个月我还是经历了很多,努力了很多。

人所感知到的东西和事实存在着差距,我们的感受只会受到最近几天的影响,很容易忘记更长维度上的事情。这就是记日记,写总结的重要性所在。不仅在写的时候能帮忙梳理,而且之后翻阅的时候更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3. 自我束缚

自从我爸爸生病之后,我就更想要去满足我家庭对我的期待。在本科的最后一年,协调家庭的期待和我自己的期待之间的矛盾曾经失败过,让我陷入了情绪的抑郁期。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也和当初很像。

从理智上我知道,父母真的需要的其实不是我完全遵循他们的意见,而是一个抽象的共同目标:我变得更好,有更好的发展。

但是,我出于一个乖乖女的心态,总是会死板地尝试纠正自己的具体行为。比如我妈妈希望我一个月回去一次,当然她也给了我一些缓冲,如果工作很忙可以间隔久一些回家。但是我的脑中已经将一个月回家一次变成了一种任务。回家成了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意愿。

我感受到了痛苦,但是这个痛苦是我给自己铸造的。

2020年7月2日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