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现在是2020年8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生活上:这个月我回了一次老家,也去了一次杭州(为了调查一家目标求职公司),社交不多只见了两位朋友。看了牙医,终于解决了自己的两颗蛀牙。这个月心理上其实有很大的摇摆,所以心理咨询的频次也上升了,也是这个原因所以没有进行很多社交活动。
工作上:这个月开始在新的画廊实习,是一家做东亚艺术的画廊,非常符合我的取向。这家画廊我从本科时期便在关注,现在也算是得偿所愿了。这个画廊所做的事情目前基本上是导览和一些文档处理。我还鼓起勇气向上一家实习的画廊要了我的反馈,虽然反馈都偏正向,但我其实更想知道一些负面的意见。上个月的三篇约稿在本月补充修改之后都顺利发布了。还参加了一个感兴趣的艺术+建筑公司的面试,随着面试次数的增加,似乎慢慢不害怕面试了。我申请了一个微信小号,开始收集家居家具资讯。
学业上:在deadline的威胁下,我终于开始写论文了,现在推进到20%左右。韩语还在继续上课,初级上的教科书完成了,但是分给它的时间比较少,基本上就是上课时间和做作业,没有每天背单词。我在反反复复尝试学习PS软件后,终于在这个月P出了一张用得到的头像,设计软件学习之路终于启程了。
扎猛子下水,警惕完美主义倾向
因为开了一个微信小号作为BOT专门收集家居家具资讯,为转入新行业作准备,所以我需要一个适合的头像,BOT的名字起好了,但是却难以找到适合的头像。其实最佳的方式就是自己动手P一个。说到软件使用,AI、SKTECH UP、PS、Final Cut等一系列的设计软件我早有耳闻,然后过往的找工作的时候也经常看到招聘要求里面列出对这几项的细则要求。我很早也有了意愿想要去学习,但是一直拿起来又放下,大概重复了3次左右。
仔细分析的话,有两个原因:1. 偷懒心理:之前不会PS也顺利找到了工作,所以满足于现状,不想多此一举,希望用其他的长板来盖住这个短板 2. 任务切割不够细,让人丧气:PS的功能强大,但也正因为它的灵活性让人无从下手。就如我之前学过的C语言,不知道如何将其用起来,即便学了也慢慢忘记了。PS则是因为需要学习的量太大了,导致我即便强迫自己看了一些教学视频,也不知道怎么使用起来。
这一次终于做出了一个小小作品的原因是,我有紧急的需求(我需要一个适合的头像),而且这个需求非常具体(图片最终效果已经想好,需要的PS手法也只有1-2个)。当动力增强,阻力减弱的时候,事情就可以起航了。
在工作上还发了另一件有些相通的事情。有一天画廊来了一位日本访客,我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还以为是有些迟钝的大叔。但是他的言语中冒出来一些日语单词后,我才意识到啊,是外国人。我的日语因为很久没有使用过了,然后平常韩语说得更多,所以开始和那位大叔交流的时候,我的脑子和我的嘴巴里都是日语和韩语夹杂着。我自然感到很丧气,想要马上躲起来不想继续露怯了。我就自我合理化地告诉自己,反正你没办法用日语做完整的做导览,就让这位大叔自己看吧。
这时候我的同事回来了,她说不行,我们还是要讲一些,就是用英语也要讲一些。看到同事这么坚定,我知道无论她的英语还是日语都是不如我,这件事自然是我做更好。所以我就硬着头皮上去了,结果对话了几句之后,我就慢慢找回了说日语的感觉。我的同事则被我居然能用日语和访客对话所震惊了。
回想起来,我其实当初来这家画廊的原因也是想要使用我的日语,但是临到机会之前我却退缩了,若不是我的同事推我一把,我肯定在逃避中错过。那时我的脑里想着的就是:我还没有准备好,等我准备好。
前天我的男朋友和我谈起他的朋友圈自我PR,他说在韩国一般使用博客或者INS来宣传,并不会加客人的联络方式,但是中国有不同的打法,会加客人的私人微信,所以他需要使用不同的个人PR方式。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我很惊讶。我本以为在朋友圈里自我PR是延续他一直干的事情,但实际上这是他来到中国后通过观察马上做出的模仿和改变。假如是我的话,肯定会告诉自己:我需要先观察一段时间中国人的朋友圈内容,然后再行动。
综合以上种种例子便会发现我应对事情的一个自动化模式就是:准备—心理准备—行动。最难跨越的不是知识上的鸿沟,而是“我觉得我准备好了”这个心理鸿沟。然而更为有效的方式是立刻去做,边做边学,在真实的反馈中调整自己。
我想我有这种自动化模版的原因是,我当了太久的学生。学生的模式就是:老师告诉你怎么做—你听着怎么做—你做一些模拟题—考试/检验。所有的学校都在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加仿真的环境,比如MBA课程中的case study,还是理工科的实验室,但是学校所创造出的永远只是一个泡泡而已。在现实的世界中:
- 很难找到一个又权威又知识全面且适合你的老师
- 等待准备好的时候,机会已经失去了
- 现实中有无数次检验机会(考试机会),所以失败也没关系,只是反馈而已不是最后的结果
对生活的视角决定我们的感受
有一天我在晒衣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瞬间我可以有完全两种方式去看待,然后我对生活的感受将会截然不同。
第一种:为什么我又要洗衣服?洗好了又要晒,晒好了我又要收起来,这简直就像是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坡一样,我就是不断愚蠢地推着巨石上坡,滚下来,上坡。真的是浪费生命。
第二种:洗衣服这件事情是为了我有很好的面貌呈现在他人面前,我还刚买了一款新香气的洗涤剂,不知道最后晒干后效果怎么样?最后烫衣服的时候,衣物由皱巴巴变得平整也很让人暗爽。
第一种将生活中的种种视为一种障碍,觉得所有人所有事情都在拦着我往前走。第二种则是尝试找到生活中的幸福感。人往往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想法交织的情况,完全正面和完全负面都很稀少。但是这两者的配比将左右我们对生活的感觉,当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到一种厌倦和阻碍的时候,我们本身也成为了自己感到愉悦的阻碍。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将不断地将世界解释为一个负面的样子,我们将永远在泥沼中对周围的泥土大发脾气,然后希望有一天突然就躺到了对岸沙滩椅上。
但是,真的存在完美的未来/世界吗?对着泥土发脾气就能就解决问题了吗?
你现在摄入的讯息在一年后会成为你的自动想法
这是我最近突然感到恐怖的一件事情,我在和一个人沟通的时候,我冒出来一句:“你要小心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要随便承诺。” 但是这句话是我大概在一年前,在意大利上课的时候,一段时间一直听YOUTUBE上一个灵媒的视频集作为日常消遣,然后其中有一集就是谈到这件事情。
当时那个视频的逻辑是这样:
人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我们诞生在世界上的原因是为了解决一个母题,可能是关系,可能是自我价值等等。所以我们的肉体会不断替换不断转世,但是我们要解决的都是一个相同的问题。人会习惯于许诺他人,但是每一个许诺一旦说出口就有了效力,必须要去完成。即便你在这一世不完成,下一世你也会因为种种机缘巧合被上天领着去完成这件你许诺的事情。最后灵媒下了警告:小心你说的每一句话。
现在的我已经完全相信这一套世界观了吗?没有。我当初看视频的时候,是带着虔诚的心态想要学习吗?没有。但是视频中的一个碎片化的信息却进入了我的潜意识里,经过一年的积淀,现在成为了我的表层意识。
现在的我的想法有多少是来自我多年之前的讯息呢?那些讯息经过我挑选了吗?我是不是在被动地让一些糟糕的错误的讯息成为我的自动化想法呢?
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毛骨悚然了。小心我输入的信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它们都会影响到我。
2020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