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现在是2020年10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生活上:和北京回来的同学聚餐了,她因为秋招显得有些憔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她处于一个境况的我,却是心态很好也很佛,不知道是好是坏。这时候我就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我觉得比人都这么努力地去参加秋招,我为什么不努力。这种从众心理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为一方面我无法让自己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一方面我又逼迫自己去做。
在春夏订货会上,我也结识了研究生大学学姐。学姐可以称的上是科技游民,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工作,疫情几乎对她没有影响。同时,她是接项目和自己开公司等多元化收入源来保证现金流。我之前觉得自己有好几家公司,然后一台电脑走天下听起来很棒,但是似乎很难做到。但是现在眼前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了,觉得很受鼓舞。当然学姐本人是觉得一切进展地很自然,她也有她自己的工作烦恼。连上这一点,愿景也变得更加真实了。
我又完成了一个wishlist,今年的wishlist已经被勾满了。做得好!在学陶艺的时候,我的精力特别少,比同班同学早回去好几个小时,我自然是有一些自责。但是我有一天没有及时拒绝老师的期待,多留了几个小时,然后那天晚上我就开始了剧烈的头疼。果然不能强迫自己啊。我在学陶艺期间的超级频繁的头疼大概和我这个月在亲密关系上的重大转变也有关系吧(下文详表)。
学陶艺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在景德镇呆了两年的手工创意者,原来是插画师,现在则自己做陶瓷小件来售卖。她的工作室设在一个幼儿园原址里,房间里有一块黑板画上了涂鸦,进门是一个玻璃柜,里面一格格都摆着她自己的作品。她说:“就很穷,需要一直做东西才能刚好养活自己。打算未来努力完成订单,然后攒一些春节回家的钱。” 我还遇到了一个来自杭州的在景德镇开面包店的女孩,面包特别的好吃,但是交通不方便,所以很难买。她还特地去杭州和朋友汇合,然后去上海迪斯尼乐园的万圣节盛典玩。果然是年轻女孩的作风。越是看到不同人的生活,我越是感到世界很大,生活方式很多,至于什么选择更好都是人自己的价值观所判断的。至少我自己感觉的这两个女孩的工作室远比我在上海租的一个单人间要更像一个心的归宿。
工作上:这个月也参与了秋招,修改了简历,整理了作品集,进行了好几次线上笔试和面试,但是我的动力并不是很强,因为公司和我的兴趣并不对口。我和咨询师形容了我如何放弃百威啤酒的投递(网申题目:你为什么想要进入精酿啤酒行业?,我果断关掉了浏览器页面),咨询师特别的开心和意外,她说从这个动作她看到了我的成长。原来的我是看到什么机会都想要抓住,所以最后把自己压垮的人,但是现在我竟然主动去拒绝了不适合我的东西。听到这个反馈,内心比较微妙,因为感觉在秋招的情况下,海投还是正确的,我难道不是逃避吗?
除此之外,我还犯了一个很蠢的“错误”。在搜索秋招公司的时候,有一个天使投资旗下的创业公司联合招聘会。我大概打了40分钟的车去了上海郊外的大学校区去参加,然后因为没有提前投递简历没有短信码,所以被拒绝入场。从远观来看,我发现这个行为似乎是“我觉得我应该做的事情”和“我其实并不在意的事情”的对决。因为我其实并没有很被创业公司吸引,所以我前期没有做足够的调查,因此晚交了简历,没有得到短信码。同时,我又被“我应该做的事情”所影响,所以我不惜打很久的滴滴也要去校区参加宣讲会。即便最后被拒之门外,我也好像没有那么伤心。人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被自己搞砸的,而这种搞砸在心理上看简直是必然的。
协助了巴黎AMFshowroom的春夏季上海订货会,体验了一下市场和销售人员的工作。我觉得画廊的工作经验让我习惯于让客人先自己看一会,再开始讲解,但是同期的另一个助理则属于立刻开始介绍的风格。
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辞掉现在的画廊,因为工作强度太低,学到的东西有点少。我在画廊的最后几天,尽力做了下一个展览的准备工作,然后就辞职了。
在学陶艺期间,同行的朋友妈妈带我去看了景德镇中药制药企业,看起来机器并不多,但是年销售额近3亿左右。惊讶了,我觉得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还是太不准确。
学业上: 论文依旧是搁浅阶段,但是写论文的抗拒心理在减弱,下个月会开始赶进度。韩语因为这个月繁忙的安排,所以也停止了很久。
书籍方面,为准备秋招倒是看了几本书,也拿着Kindle看了半本日文书,但是进度算不上满意。
浏览了FRIEZE, Art Basel, Asia Now的线上展会,继续搜集喜欢的艺术品。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明确界限,才能获得更好的亲密关系
最近和咨询师谈话的中心经常会绕到边界的处理上。咨询师反馈道:我能够处理大部分的界限问题,但是在亲密关系上我就经常选择退缩,或者承包一切,或者牺牲自己去满足对方的诉求。比如我母亲对我提出的一个个期待,我虽然知道这些不是我需要的,但是我会不断地去思考和尝试达成。
我的男朋友在下月开始在北京工作,所以我面临着恋人的分离。同时,他也向我我提出了一起去北京发展的建议。我的内心非常非常纠结,因为我不想当个恋爱脑,因为男友才去北京。但同时,当亲密的人对我提出要求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如何才能满足他们的诉求。
所以这个月可以说是思想斗争很强烈的一个月。然后我决定继续留在上海,男友去了北京。我本来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男友到了北京之后,就开始哭惨,说自己非常思念我,希望我来到北京去支持他。
这些话语一方面非常的甜蜜,但是一方面又给我了很大的压力。在承受压力的3天后,我鼓起勇气告诉他,我现在不会去北京,我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而且他在职场所面临的挑战应该他自己去跨越,而不是把责任分给我。以及不要再劝我去北京。
在沟通的当下,他自然是有些受到打击,我也感到不适。但是这次坦诚公开带来了很好的效果,最近我们的聊天话题不再围绕着北京。关系重新回到了理想状态。
在当场的确很难做到明确界限,但是拒绝和反抗本身其实是为了这段关系更加健康地发展。因为让一个人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并不会让这段感情走得远。
明确的价值观与高敏感度搭配
我遇到的人越多,我越感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能不能坚守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太容易被环境所影响,我们以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真理,但其实换一个环境的话,事物的评价标准将大有不同。所以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更为优越的,生活方式关乎选择,更关乎坚守。
每一种生活方式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如果能让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匹配的话,那么生活中的阻力将会大幅降低。我就是我,我自由地表达,顺遂心意地活着。
价值观的不稳定将会把人置于两难之地,因为人无法讨好相反的两面,人也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需要把自己的需求排序,然后按照优先顺序去满足。人无完人,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事情。
其次,为了能活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拒绝。通过拒绝,我们剔除了生活中的冗余。这时高敏感人群就有了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们能更快意识到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感受。
相反的,在我看来麻木是一个短期策略。麻木降低了我们的敏感度,因此我们能逼迫自己继续当前的工作,在短期内的确很有效果,但是却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后,再也无法感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开始陷入人生的无意义感中。
人的内耗
在我本科的时候,我观察到我周围的优秀的朋友会因为陷入内耗而难以前进,然后我个人也度过了一段内耗很大的时间。那时我感到人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内耗,因为内耗本身并没有产出,但是本人却会精疲力竭。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划算的买卖。当时我的内耗在于处理父母对我的期待以及我个人的愿望,也就是研究生是转艺术文化管理,还是继续选择财会金融方向。
当时我意识到如果我选择了财会金融,那么我未来的一两年也将会一直内耗下去,在自己的愿望和现实之间挣扎。这整个内耗加起来的总量将会非常恐怖,我不如把这些内耗用于发展自己的喜欢的领域,而不是让这些精力白白浪费。
这个月我依然有一些内耗发生,去参加创业公司的宣讲会失败就是一个例子。还有我实习辞职之前的反复纠结也是一个例子。这个月的内耗最大原因来自于:“我真实的想法“与“我认为我应该做什么“之间的冲突。我认为人让自己陷入内耗的一部分心理是在逃避责任,你看我都这么痛苦了,你总不能指责我没有努力了吧,虽然问题一点都没有被解决。
在分析新一代年轻人的求职心理时,人们会提到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实际上价值观还会延伸到更多的方面,我们生活的种种决策都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内耗则是来源于我们不敢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或者自贬自己的想法。
在我制定的个人宪法中,有一条写着:“我的想法很重要”。我现在意识到,这一条其实是针对我当前的内耗问题的。我的想法很重要,所以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和评判所影响判断。“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做的事”,其实往往来自于外界的声音。
202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