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着不断收紧的网的11月

你好呀,现在是2020年11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11月和3月一样,都是在不断移动中度过,3月的时候我是在全球逃亡回国,11月的时候则在国内不同城市移动。想到这一共同处的时候,我特地去查看了一下3月的月总结。最大的改变就是当时我的家庭并没有忙着改造我、指导我怎么过好我的生活,但是现在我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家庭的压力。我的个人决策空间被不断压缩,这也是我和咨询师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

这一个月发生的事情就按照时间序来整理吧。第一周,我主要焦点是秋招面试,还迎来了男朋友的惊喜到访,我也打卡了一直想去的漫画咖啡和BRUNCH店。第二周,我接了一个约稿PRADA荣宅观看展览,同时帮忙前画廊同事的值班和艺博会值班。我自己也第一次看了国内的两个最著名的艺博会,之前因为留学一直没有机会。同时,还约了之前实习认识的小伙伴吃了一个饭。周末的时候赶到苏州,先看了苏州博物馆和诚品书店,第二天去参加TOPIK韩语考试。第三周,我来到了北京,刚开始忙着写稿子,然后见了高中同学两次,逛遍了三里屯附近的书店,还见了两个研究生同学。第四周,我回了一次家乡,然后又回到了上海,正好遇上“设计上海”的家具家居展览,在月末几天整理了我的网上笔记本ONENOTE。

这一个月是和外界有着紧密交流的一个月,我接受着外部大量涌入的信息,也提供着反馈。在这不断移动的旅程中,我夹杂着上了3次心理咨询,5节韩语课和7节举铁课。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涌向我的生活的潮水

因为这个月和外界的联系太多,我感到自己的时间表被外界的需求填满了,我也陷入了刺激-反应的循环中。因为大部分的行程是我自己安排的,所以我并不觉得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但是我的确感到心并不平静。我还有几天达到了焦虑的高潮,我越是想要想清楚,咨询别人的意见,反而越是想不清楚,患得患失,最后直接僵直在原地。除了我自己的情绪难以处理,容易被勾起之外,外界还不断地在发生事情,不断有人敲我的门问我:“你可以这么做吗?你可以那么做吗?”

面对这些,我愈发感到如果自己不想清楚,不断提醒自己生活的锚在哪里的话,我会被卷入生活的乱流之中,只能不断地作出短期的反应。

JUMP IN THE POOL

当我感到迷茫的时候,最能安慰的东西就是书。无论是买书还是看书都会给我创造出一个暂时的避风港,让我觉得安心多了。回想起来,我现在依然感兴趣的事情:舞蹈、写作和阅读,都早在我童年时期就有预兆。

然而,童年的时候我也尝试过很多其他东西,我参加过数学补习班,我学习了很多乐器,我还练过字等等。我的爸爸致力于丰富我的课余生活,不断给我报兴趣班。但是为什么现在还留在我生命中的仅仅是几个兴趣爱好而已呢。

有人说,如果一件事情有正反馈的话,我们就会继续去做。人不是因为喜欢而擅长,而是因为擅长而喜欢。回忆起来,我学古筝的记忆,据说我的老师对我的进度颇为满意,但是最后也不了了之。人真的存在天生的热爱一说吗?

但无论这一个假设是否成立,我想为了发挥出人的潜力,一切总要有一个开始。如果说小时候是家长领着孩子去不断尝试很多的兴趣班发掘兴趣的话,成年人应该领着自己去不断尝试,找到自己的热爱吧。

自我评价VS他人评价

近期我的韩语突飞猛进,我的朋友会说天呐,你简直有语言天赋,学日语也是,学韩语也是。对于这种评价我一笑置之,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真正水平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我也体验过了一次次的挫败和深感笨拙的时刻。所以我不认为我有天赋,反而我更加谦逊地承认我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才能有所进步。

同时,我发现他人的尺度总是落后于自我的尺度。他人容易看不出来你的进步,只有在进度足够明显的时候他们才好像被吓一跳一样有反应。他人对你的评价也常常建立在过去的印象中,不会更新。自我的尺度比他人的评价要准确地多。我问过一个艺术家朋友一个问题:“艺术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 那个艺术家朋友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我能感觉到我能不能在进步,你没有办法欺骗自己。”

2020年11月30日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