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现在是2020年12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学习上,这个月的主要重心虽然是写论文,但是回顾起来还是干了不少杂七杂八的事情,怪不得觉得自己好像静心写论文的程度还不够。论文目前推进到了35页,如果考虑到其他杂事也在进行,效率似乎还挺高🤦♀️。
这个月继续上了四节课,终于把韩语初级上完了,TOPIK考试的结果也出来了,发现韩语比想象中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也许每种语言都是这样吧,但是我很容易轻敌。
当想要静心的时候,就会去读书,数一数这个月读了22本书,2本日文书。20本中文书里,心理学相关占50%。
生活上,去了11次健身房,进行了5次心理咨询。还尝试了一次钢管舞的试课,超级难但是很有意思,学员看起来都是甄嬛传里面能演“华妃”的狠角色。去了一次皮肤科,咨询了我在意的几个皮肤问题,光子嫩肤好贵。
社交上,这周一共见了8个人,有些是单独见,有些是一起见。还是颇为社交的一个月,怪不得感到精力有些透支。
娱乐上,组织玩了一次密室逃脱;打卡了两家新开的书店,茑屋书店和多抓鱼二手书店;参加了一次年末集市,见一见我喜欢的插画师和面包师;杭州一日游,去灵隐寺求事业以及浙江美术馆看展,顺带看了红枫叶。
工作上,投递了四家公司,二家是朋友引荐,两家是自己感兴趣。参与了一次文化对谈,负责整理录音稿,有幸见到了很优秀的前辈,大家storytelling的能力非常棒。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效率输出的选择
虽然回顾起来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心里感觉不顺畅。我觉得原因大概是我的状态被打断了三次。第一次是7-9号,因为有一天精力过于透支,导致第二天直接咸鱼躺尸,后续两天又用来重新积蓄干劲。第二次21-22号是因为和家里的电话引发了我的深层情绪,再加上生理期,导致我又停工了两天。第三次27-31号因为接近年末,所以有很多积压的文档和思绪需要处理,也选择停工。
逼自己到更高效率,然后彻底断电几天VS一直在可持续效率上努力
对于前者我很有体会,我在意大利读书的时候就经常让自己陷入这种循环中。先打鸡血三周,然后彻底躺尸一周。躺尸的一周还伴随着暴饮暴食和自我厌恶。后来在处理进食问题的时候,咨询师提醒我因为我把自己逼得太紧,导致每次我的身体都彻底反弹用进食来发泄。如果我不想暴饮暴食,我就必须放弃逼自己到极限的工作习惯。
在这个月,我也感受到效率的不断切换让我心神不宁,食物摄取不健康的比例也增加了,然后对发胖的恐惧又进一步让我焦虑。
对后者我也会感到不满,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充分利用时间,一天似乎没干什么,时间就过去了,有效的时间平均4小时。如果我再逼自己一点,我是不是能完成更多的事情?但是逼自己的话,挤压到一定程度内心就很想寻求补偿,就会寻求食物和躺尸几天的补偿。
这两种效率输出的方式,哪一种更好呢?我现在也难以下定论。前者我需要承担暴饮暴食和时不时的自我厌恶的风险,后者我需要承担对努力不足的担忧。如果从幸福度来看,前者因为不断切换状态,所以幸福度会很低,而后者则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冗余,幸福度会更高。
我现在还是没有确信哪一种更好。
取舍的很难
资源的短缺让人不得不学会取舍,而需要分配的最关键因素,第一是精力,第二是钱。
就以吃饭为例,第一层,叫外卖很贵,自己做饭很便宜,但是自己做饭非常耗精力。第二层,叫外卖的时候我有时会因为价格而不去买一些肉类,反而摄取了很多碳水化合物(面条比鱼肉便宜)。然后我又需要付出好几次私教课的钱和时间才能把我多吃的部分消耗掉。
优化方法:学会懒人做菜法,学会几个自己喜欢的菜式,周末的时候准备下一周可以吃的备菜。然而,刚开始学习做菜需要付出精力来挑选和练习。(我也需要有一个厨房)之前也有想要自己烧饭,结果偷懒或者吃不完,买的菜都过期。
再以美甲为例,如果美甲一次,每隔一两个月又要重新去做,以及还要考虑到指甲的磨损。我虽然获得了期待的漂亮指甲细节,但是我后续的维护成本很高。当然,我还有办法是自己在家做美甲,那么我就要买一套美甲工具。同时也要考虑到在家美甲会消耗我的精力,这真的值得吗?
我感到自己的精力并不是很多,而且在不同事物上消耗速度不同。看书的耗能很低,但是外出的耗能很高。有时候我在休息的时候,选择刷朋友圈刷微博,原本想要休息,但是刷的行为又慢慢消耗我的能量。
精力管理这件事情非常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目前还没有想到解决的原则,但是美甲先不做了。
模版与个性化
在11月底的时候,男友要去北京工作,我们不得不分开。那时候因为分离感到非常痛苦,然后也很害怕因为距离感情变淡。如果男友不在身边,要这个男朋友有什么用?这个想法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的脑里。但是现在我已经适应了异地恋的状态,甚至还找到了一丝惬意。
实际上,我本身对我未来的规划就是想要尝试国外工作,所以我的亲密关系必然要受到异地恋的考验。而现在的状态只不过是未来可能发生状态的试演,而我发现自己适应地还不错。那么,当初让我焦虑的是什么?社会的普通规律。的确,普通规律来看,情侣异地恋更容易分开。但是,具体到人的时候,大规律不一定适用。我反而可以接受分开时间比较久的亲密关系状态。而且我还想到了那些演员情侣,他们大概也是这样的状态,也从来不觉得这种状态很奇怪吧。
大规律可以作为方向判断的依据,但是不要把它当作金科玉律,而是要觉察和认知到自己的小规律。小规律可以和大规律一致,也可以不同。
202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