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现在是2021年7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本月的开头就不太顺利,是个低潮期。6月的月总结中就提到了7月初的一次精神崩溃,然而这并不是结束。7月比我想象得更加无情和耗尽精力。第一周的精神崩溃,第二周的直属上司离职,第三周得知唯一的同部门同事也要离职,第四周迎接我同事的离职。这接二连三的、猝不及防的离别直接触发了我的离别焦虑,这个月的心理咨询次数升到了6次之多。我的日常学习、锻炼也完全停止,阅读量降到了6本,每天都是在苟延馋喘着维持着精力把我的工作完成。
有意思的是,在7月的第二周因为食欲下降得很厉害,所以达到了我的近几年的史上最低体重,在后半月又因为压力进食了不少的甜食和碳水化合物。嗜睡、赖床这些不会在我身上出现的情况也一一出现,我讨厌面对新的一天,我也害怕面对新的一天。
在7月最后一周,我又经历了一次急性肠胃炎,所幸持续时间并不是很久。
总而言之,这个月对我来说非常难熬。心理层面上的挑战非常大,可以说是怕什么来什么的一个月。
2021年8月9日记:在写下上述的7月梳理后,我在8月的第一周又一次知晓了一位同事的离职和另几位同事的离职意向。我的时好时坏的情绪状况又持续了一周。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追而不舍的眼光,是什么限制了我们?
上个月末的时候打算重新做人,所以报了一个现代舞的班。虽然后来生活中的波折很多,还是按时去上现代舞课了。舞蹈教室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壳子,可以钻进去暂时喘息。
在学习舞蹈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动作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想象自己是一个愤怒的人、快乐的人、魅惑的人、疯狂的人等等。这做起来比想象得难多了。比如当指令是假装你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你要去勾引你对面的学员。你的动作、你的步伐、你的眼神会是什么样子。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首先升起的想法是:“我不是这样的人,我要怎么演出来?” 因为从开始就把自己和非常有魅力的人划分开来,所以我后来即便努力去做,也很容易笑场或者破功。其次的情绪是摸不着头脑,不断地回想那些我感到有魅力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回忆中,从魅力的A拿一些元素,从魅力的B拿一些元素,凑在一起却是四不像。最后进入我大脑的想法是“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我和别人比起来有没有落后?” 因为舞蹈课是团课,所以当你在做工作的时候,也会在意他人的眼光。(虽然实际上的氛围非常宽容,而且大家并不在意别人在做什么,也没有淘汰和选拔的机制)。
在这个小小的舞蹈练习中,我意识到周围存在着很多框住我们自己的东西,其中最难挣破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我不是这样的人,这不像我做的事情等等。人通过维持一致性和寻找连续性的证据来保护自我认知: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我不会做什么。这些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稳态的做法,但是从诞生到现在我们又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身体在长大,我们的细胞在代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自己的想法等等。今日的我还是昨日的我吗?我是如何把现在的自己和八岁的自己联系在一起的呢?
眼光的牢笼来自观者,更来自内心。
这世界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我们感到痛苦的原因往往是难以接受事实,难以单纯地接纳当下的情况,而是不断地与之抗争。我在入职当前这家公司的时候,带着的想法是:“怀着学习的心态,边做边学。”但是后来发现一家创业公司的流程是不完善的,方法论也是在进化中的,所以我的角色与其说是学生,不如说是开拓者更为贴切。但是,我却不断地想逃避和否认这个事实。我抱怨为什么公司没有带我的人,为什么其他部门的人无法回答我的问题,时常感到沮丧和无措。
但是追根究底的话,是我不愿意改变对这家公司的假设和期待导致了我后来的种种失望。我希望公司能有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清晰的流程,有条不紊地项目管理规范,然而即便是大公司也无法做好这几项,何况是我现在入职的一家创业公司。但是我如果决定留下,那么需要修改的就是我的期待和假设。
坚守自己框架、自己本位的重要性
公司就像一个能量场,围绕着公司的使命和目标。人们需要去办公室办公的原因就是通过这种定期的聚集仪式感不断地增强这个场域对人的影响。所以一旦进入公司的场域,我就感觉到周围的期待,比如现在待办事项很多了,是不是要多加班干一些活。另一个部门最近走了好几个人,是不是要少给他们下任务等等。最近召开了公司的战略会,管理层热情洋溢地和员工们分享了他对公司的愿景,收口在员工可以从中找到他们的发展空间和对未来的想象。
听完战略会的当下,我自然是受到了感染,感到跃跃欲试。但是回过神来,突然意识到那时我是被整个场域的氛围所影响。即便战略很雄心勃勃,每个部门都要蓄势待发的阶段,但是公司的目标和我个人的目标终究是无法完全一致的。现今公司会继续在家具家居行业深耕,但是我的目标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的国际交流,而我理想的工作形态是自由职业以及日韩出差。这两项是现今的公司无法给到我的,甚至在他们的未来规划中也无法纳入的。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和公司的目标就毫无契合点。对美的呈现的追求,对生活方式和家居生活的探索一点上吻合的。但终究这家公司的愿景只是我个人愿景的一部分而已。当想清楚这一点后,我突然可以退一步观察我的生活。在公司这个场域里,我被鼓励多加班多奉献,更快速地完成工作。加班就意味着侵占我的个人时间,更重要的是我的注意力将被公司的目标所吸引,但是我自己想探索的其他领域就会受到忽视。
如果我对自己想做什么不够清晰的话,别人的逻辑就会进入我的大脑,我就不是全力在完成我的梦想,而是在完成别人的梦想上顺便追求我的梦想。这种权重的分配自然是不合理的,我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找到一家公司可以配合上我的愿景和目标,以及在工作中不要忘记矫正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用公司的期待取代我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回顾大三的某一天
我记得在我大三尾声的时候,我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研究生读什么。那时候的专业是财务管理,周围的朋友也都是商科专业,比如会计、经济学等。在那个平台和环境下,很容易就想要去继续深造现有的商科专业,然后去查找世界知名商学院是什么,排名怎么样。
那是一个下午,我坐在我出租房的白桌子前,考虑着我想干什么,以及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那时我意识到如果单凭财务处理能力去比拼的话,未来是一场硬仗,而且我没有什么很大的把握可以胜利。因为商科专业非常饱和,无论是研究生申请还是后续的工作申请,你需要有一张完美履历:毕业于某某知名大学,在某某大公司实习,在某某大洲做志愿者等等。如果我继续按照目前的路走的话,我只会不断地感到自己的不足,而且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事情持续地感到不足。这是一条人人都认可的大道,但是走得比别人快并不容易,我拼尽全力也不过能拿个中上游的名次,从买卖上可不太划算。
而那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很迅猛,金融行业也在冉冉升起。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文化行业和设计行业也在不断发展中。如果光拼现有的财务专业是走不通的话,要不要给自己增加一个维度?在一个维度上走不通的话,不如直接复杂化整个比赛,让比赛的评判标准变得更复杂,和对手们比较综合分数呢?
下一步的中国市场会需要什么?以及和国际相比,中国市场会需要从国际上吸取什么样的人才和经验?那时我的回答是审美,下一步中国市场会更加认可美的价值,文化的价值,而这一条从未走过的道路,中国必然需要和其他国家合作,从其他国家的已有实践中获取经验。
循着这个思路,我决定了自己的研究生专业不会再做和财务相关的,而是要和美相关的。因为这个想法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当时的我也无法把她细化成更加具体的领域,那么从美的最高层次去学习–艺术。
当下的我正是循着大三时我的预期再往前走。我的研究生专业如我所愿是艺术管理,而我现在就职的公司在美的呈现上也非常注重。我虽然握有罗盘,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如预期得那么顺利。我因为抑郁症状休学了半年,我的父亲在研一的时候神志退化,我的工作环境人员流动率极高,触发了我的分离焦虑。即便有许多不安的事情、不顺利的事情发生,但是我还在继续走在我给自己设定的路上。
当下的我对未来还有什么期许呢?这是近期我要思考的问题吧。就像大三的那一个普通的下午一样,人的意志可以把普通的日子也变得不普通起来。开启我下一个转折点的日子在什么时候呢?
2021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