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转折的2月

你好呀,现在是2022年2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这个月一半的时间在辞职后的交接新工作,一半时间在搬家。这次搬家一共整理出来18个大大小小的箱子,我感到非常震惊,一直以为自己属于扔东西很决绝的人了,但是对我来说的生活必需品竟然有这么多。和同事们一一告别,表达感谢之后,我就离开了我的第一家公司。这次的集中告别和感谢让我想起在入职前,我找了一个时间和我之前的学生期间受到的照顾的人表达感谢的时候。没想到这么快又是一个阶段的告别。都说人的生活环境反映着人的生活状态。的确如此,在我搬离上海的房子的时候我注意到我购买的几个植物都半死不活了,然后房间的整洁程度也不佳。的确是反映了这段时间我的状态。

正值离职和搬家,所以我这个月集中使用了我在上海的各种会员卡,1次皮肤护理,1次染发,1次头发护理,6次健身房(含自由练习),3次肌肉放松,1次瑜伽,5次心理咨询。2022年初定下的今年主要目标就是练习冥想,起床后1个小时为固定的冥想时间,这个计划贯彻得还不错。除此之外,还开始了一周五次的日语写作练习,也成功报名了韩语口语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我似乎在慢慢走近了我的人生愿景:促进中日韩文化交流与发展。

这周在社交上见了7个人,还看了两场电影,算是社交活动充分的一个月了。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做决策=识别事物的价值

什么算一个好决策。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自己的决策系统看起来不太聪明,甚至有些权威崇拜。我想能否做出一个好决定的首要条件是:能够正确地标价眼前的各个选项。

拿我在书中看到的一个印象深刻的段落来举例,那本书是一位乘上了中国过去几年房地产牛市的大佬,他写了一本房地产投资的书籍。书中他提到其实对于房地产中介来说,买房子的客户大多数都是一锤子买卖,不存在回头客的状况。像他这种以买房子为生的人,算是稀有中的稀有,所以中介会主动联系他告诉他哪里的房子相对于周边房价 性价比很高(术语叫笋盘)。在书中,大佬设问了以下的情景:如果说你接到了两个电话,一个电话是中介约你下午去看超值楼盘,另一个电话是你的老板说下午有个很重要的会议需要你参加。作为上班族的你,应该怎么选择?大佬揭晓答案说自己绝对不会犹豫就去看楼盘。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真的是一个超值的楼盘,加上他对未来房价的乐观预测,这个看房子签约的机会会价值几百万。与此相比,即便服从领导的要求去参加那个会议,工资能得到几百万的提升吗?大佬在书中总结道:很多人其实嘴巴上说房子值得投资,但是实际上并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他们还是选择去当个听话的上班族,错失了自己的发财机遇。

当时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我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情景下,我相信我是选择去开会的人,因为我担心让我的领导不开心。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拔高,想到自己其实工作的目的就是尽早实现财务自由的话, 那么最理智的做法难道不是去看楼盘吗,那个才是改变我命运的机会。

非常有趣。在那个当下,我意识到人对每一个东西的标价是不同的。有的人非常珍视现金,有的人珍视时间,有的人觉得是个绝佳好买卖,有的人觉得平平无奇。而机遇就是藏在被大多数人标错价格的地方。做一个好决定的意思就是你可以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价值和风险,并了解到它的窗口期是多久,然后通过决定更快地达到那个目标

做想做的事也是个消费主义陷阱吗?

以辞职为契机,我对自己的工作哲学产生了怀疑。我当初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是把个人兴趣/爱好看得比金钱回报要更重要,所以我想着我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进入了这家公司之后,有很多辛苦和困难要一一克服。当然我不是说如果我选择了一家薪酬更好的大公司,困难就不会有。但是回顾起来,我会觉得好像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没我期待的那么开心。或者说,我当初面临的选择是:在一份薪酬高的工作和一份我感兴趣的工作之间选择,我选择了感兴趣的工作。但是即便是我感兴趣的工作,这个工作也是别人提供给我的,所以和我真正的人生愿景的重合度大概也只有60%左右。从这意义上讲,人如果要做自己的想做的事,不如一路走到黑,直接给自己创造那个职位才对。

也因为这个困惑,我重新翻阅了一本大一时看过的讲金钱观书籍。作者的观点很鲜明: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只在乎他自己,你想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像他也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样。但是你是否能够得到回报,其实是看市场上是否存在这个需求。因此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作事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市场上的确有这个需求 2.在做这件事上你是出类拔萃、无可取代的。作者补充道:不如在自己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再安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时候你就无所谓别人有没有需求,以及你也不需要精通它,你只需要享受做事情本身的乐趣就好。

我仔细想了想,我觉得其中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视角。生产者就是创造别人想要的东西然后卖给别人的人,无论这个需求是原本就存在,还是被创造出来的。消费者就是购买别人产品的人。我回顾了一下把自己的兴趣当作职业这个观点是从何而来的,好像是从书中看到的。书的作者作为生产者看到了人们内心中想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获利的需求,然后写了这个观点。然后我作为消费者,想要自我说服自己所以买了这本书,让自己相信做感兴趣的事也可以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的我和作者的他都完美地履行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我并不是说那些作者都不是出于真心的分享的意思)

多维度策略

近期意识到两本书提到的观点其实是一件事:用多维度策略来打败市场上单维度低水平的竞争。让自己的策略丰富起来,使用系统化思维。

“你不需要在每一层都表现得很厉害,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将这三层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资源层关键词:获取资源,为自己制造运势,保持开放性

配置层关键词:分配资源,理性,远见,计算,确定要去的地方

专业层关键词:做一个职业化的执行者,发挥个人的独特优势,只要稳定在某一个水准就可以。例如你有51%的胜率,稳稳地实现即可。不管好坏,打出去,只管自己正常发挥,并不断提升。赢了开心,输了认命。”

写于2022年3月3日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