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现在是2022年4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工作上,这个月依然在家打工,没有去求职。仔细研究了一下法考和CPA考试,在中国和在日韩的情况。
学习上,继续在学习韩语和日语,参加着世宗韩语线上口语课堂。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可以看无字幕的日剧和看日语原版书了。
人际上,这个月过生日的朋友有三位,分别送上了祝福。因为生日祝福的原因,与一位朋友重新联系上了。除此之外,还去临海看望了外公外婆,见了两位高中的朋友。
生活上,冥想频率是27/30,平均时长40分钟左右。周运动次数平均5-6次。中国国内的疫情情况又开始严重了起来,拖了很久的疫苗也终于去打了第一针,物流也受到了影响,淘宝的收货和退货都没那么方便了。本周进行了一次皮肤管理,两次心理咨询。有两次的低能量情况,分别持续27小时和24小时。
娱乐上,去做了手工-奶油胶手机壳,还参加了两次线上舞蹈直播课。
4月体会到了和3月不同的在家工作的感觉。在3月的时候,我体会到的是自由,在4月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自由职业者最频繁出现的两个问题:1、收入不稳定 2、人际网络疏离。我原本是一个非常不能忍受灰色地带的人,遇到了重要抉择的时候我就按耐不住地想要快点得出结论。这一次我没有很快让自己找新的工作,而是让自己好好体验了一下真空的感觉,的确心境会随着时间有所改变,是很好的决策参考经验。
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谁能给我意见?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法考考试经验分享的书籍,里面虽然讲的是法考备考,但是我看到了很多共通性的片段。例如作者在讨论“如何在备考中做到独立判断”时,他给独立判断下的定义是:独立判断就是建立在认清自己和认清目标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对一个信息的出要不要相信的结论, 并进一步依据该结论作出行动的能力。作者将其分为了以下四步:它是谁,我是谁;它在哪,我在哪;我真理解吗?我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小步试错,勇猛精进。在作者展开陈述的段落里,我最心有戚戚的一段是:“我几乎不会主动提出特别具体的建议,正是因为我知道,此刻你的脑袋里很可能已经是一团浆糊,你也不知道听谁的。但是能做出正确选择的还真就只能是你自己。”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觉得自己经常被推到了抉择的路口,但是我又是特别不能忍受悬而未决状态的人。我每次都希望自己的决定可以更正确一些,然后我愿意为我的决定坚持地更久一些。但是不如我所愿的,我总是能看到与我预期不太相符的事态发展,然后我开始质疑我最初的决定是否正确,或者之前的决定并没有错误,但是因为目前的形势变了所以我需要做新的决定。
我也有很多次希望别人可以帮我决定,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可能他人比我懂得更多,比我更聪明。但是在我内心的深处又有着深深的固执,那就是:别人说的话都是意见,最后我要自己做决定。处于对自己决策的不自信,我向很多人咨询过意见,我也看了很多书。但是到头来我发现书里说的是对的,即便我现在脑子已经乱得像一团浆糊了,但是最适合做决定的大脑就是那一团浆糊。为什么?因为我最了解我自己,问题和答案都不是确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看待它和结构它的视角。我们如何定义问题,如何理解问题,就会影响到要如何做出解答。正确还是错误都需要基准才能成立,那个基准就是价值观,决定珍视什么,以及优先什么。
谁能给我意见?这个问题还可以分解成以下小问题,谁有决策权,谁有意见权,谁有否定权etc. 我不由联想到了大学时期学到了shareholder和stakeholder的理念,shareholder是那些他们实打实地给你投资了资源的那一群人,或者他们未来的收益和你相关的,例如父母。而stakeholder是你的行动会影响到的一批人,例如同事、亲戚、网友等。
如果人生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周期不符合?
疫情到今年已经持续了三年了,很多人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期待都发生了改变吧。我正值事业的初始期,该往哪里走,我的未来会怎么样?我有时候不免会有些迷惘和担忧起来。随之我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人生阶段和社会经济周期发展不符合的话,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呢?至少在目前的社会主流论调里,20多岁应是人最有能量最有冲劲的时候,应该在这个时候好好地打好基础,才能让未来的事业腾飞。但是在动荡的疫情和世界局势前,很多的事情都超越了我们的掌控,并不是努力越多就会有更多的成果。成功本身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我开始反思让我觉得30岁左右就得有一番事业的想法从何处而来?人们的期待基础是什么?在过去的30-40年里,中国经济见证了巨大的腾飞,所以大家才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吧。我们所依据的不过是过往的几十年的所见,但是人生很长,人类的历史更长,以上升期的经济体的历史状况对未来做出预测,听起来也不是个很科学的推断。
我并不是对未来持着悲观态度,我只是在质疑那些告诉我别人这么做就成功了的案例。世界变了,前提变了,被验证有效的成功路径还能继续有效吗。
即便我们的人生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符合,在我们能量最充沛的时候迎来了经济的寒冬的话,我们的人生也不算是白走一遭吧。毕竟我的人生并不是为了让国家GDP数字变得更好看一些才存在着的。
食物之于我
很早之前就想要为“食物”这个主题单独写一篇文章,作为女生,一直对体重很在意,对外形很在意,而食物无疑是减肥路上的绊脚石。我曾经很喜欢暴饮暴食,用食物来舒缓自己的压力。我一度觉得自己好像克服了,但是情绪性进食的习惯是如此根生蒂固,我最近又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当然和之前相比,我不会诅咒这个习惯,诅咒食物。我知道这是我身体习得的自我保护习惯,而让我形成这个习惯的周围因素可太多了。我的父母会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带我出去吃一顿。我的朋友通过去餐厅请客分享她的喜悦。工业不断生产出更丰富更美味的调味品和零食。餐厅和网购食物的广告和文章在社交网络上弥漫。在如此强力的攻势下,我把食物和舒缓压力/庆祝/照顾好自己联系在一起也并不奇怪。虽然吃多了并不会让我更开心。
我为食物而感到困恼。但是世间让人成瘾的东西又何止食物一种呢。酒精成瘾者,咖啡因成瘾者,吸烟成瘾者等等。更有对爱的成瘾者,对工作的成瘾者,对被认可的成瘾者,对取悦他人的成瘾者,等等。
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多么渴望被填满的感受,所以才会依赖以上那些东西吧。
2022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