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泪水也有笑容的2023年4月

你好呀,现在是2023年4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工作上,第一次参与的大型破产企业案件的集中召开了两次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因为短时间内,工作的压力上升和任务量攀升到峰值,让我中途崩溃了一次,认真地考虑要不要换一个组,因为目前的工作的状态无法持续,而且目前团队的支持也不够。

个人成长上,进行了一次家庭咨询,两次个体咨询。因为工作压力的增加,导致没有多余的精力分配到司法考试的准备上,司法考试的学习进度比我想象得要慢一些。

健康和外形上,一次印度舞,12次锻炼。因为健身房年卡的即将到期,也去新的一家健身工作室试课。

娱乐上,在月底的时候去了期待已久的温州永嘉民宿,完全符合我的想象,透过窗可以看到大片的麦田。我的小狗也很开心探索新的世界地图。本来打算和男友一起去宁波看家具,改变目前室内装饰,但是因为精力不足也没有成行。

生活上,因为成功完成了21天计划,所以奖励自己购买了一次整理收纳师的服务。他们上门查看了一下我家里的状况,给我提了初步的收纳空间改造意见,目前还没有正式整理。和远在伦敦的研究生朋友打了很久的电话,她正在读艺术类博士,在适应阶段遇到了一些困境。

这个月我学到什么?

有觉知的自我建设

这个月收纳整理师上门和我讨论我家的改造,我和她说我的需求是:“希望台面的东西越少越好,因为我很讨厌清扫台面。需要把东西拿起来,用抹布抹一下,然后再放下东西。而且当视野所及的东西很多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乱。” 我们一个一个房间地去诊断,卫生间我有很多东西,比如一个小推车专门放我的头发用品,台面上还有各式纸张、护肤品、洁牙用品等,满满当当的一片。我告诉整理师:“我希望这些东西都可以消失。” 整理师回复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必须把它们都藏到洗手池台面以下的柜子里,虽然我们可以做到,但是你以后每次洗脸还是抹护肤品,都增加了好几个步骤。你需要打开柜子,拿出护肤品,涂抹,放回护肤品,关上柜子。你目前把它们都放在台面上,对你来说是最省力的结果。” 我想了一下,虽然这个步骤很快,但是每天都要重复的,我并不觉得便捷,于是我就放弃了清空卫生间台面的想法。

通过以上的对话,促使我反思我家中的点点滴滴的设计是如何影响到我的行动的,而我的行动又是如何影响到家内物件的摆放。环境和我之间形成了互相影响的关系。

当我觉得目前的家并不符合我心意,不符合我的视觉审美的时候,目前的家却是我的日常生活不断进化和调整到最适合我每天使用的摆放结果。这等于:审美的、理想的我和实用主义的我产生了冲突。

这个经历不由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阻力最小之路》 Robert Fritz,里面提到了影响一个人是否能达成目标的唯一原因就是系统的建设,而不是持续的行动。当目前你所处的结构并不适宜的时候,不断的行动只会导致自己在打鸡血-兴致低迷-自我责备的循环中不断打转。

摘录如下:

洞见1:你的生命就像一条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虽然你可以短时间内成功改变习惯,但你会发现自己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行为模式或态度。这是因为你的人生已经被决定了,而挑选最小阻力之路是你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

洞见2: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决定的。你的生活结构也决定了你的最小阻力之路,无论你是否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如果河床始终没有改变,河水就会持续沿着它的路线流动,因为那是最自然的行进路线,是最小阻力之路。如果你的生活中的潜藏结构不变,你很有可能只能遵循人生的既有方向前进。

洞见3:人生的根本潜藏结构是可以被你改变的。就像工程师可以藉由改变河道地形来改变河流的路线,让河水按他们的意愿流动,因此只要改变你的基本生活结构,你也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此外,一旦你创造出一个新的结构,你的生命就会兴起一股全面性的动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样,帮你达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事实上,如果生活的潜在结构能有适当改变,最小阻力之路唯一能够带着你抵达的地方,就只有你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

这三个洞见所衍生出的指导性原则是:你可以学会如何找出决定人生的潜藏结构并改变它们,如此一来你就能创造出自己真的想要创造的东西。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要我们把不符期待的状况当成是“有问题”。一旦把它们当成问题,我们就会试着去解决它们。而所谓解决问题,就是采取行动,把问题给排除掉。当你在创造时,却是像籍着行动而让某种东西诞生,也就是你创造的东西。请注意,这两种行为的意图是刚好相反的。

如果你能进行结构式思考,你就能提出更好而更有用的问题了。你不会问:“怎样才能吧这讨厌的情况给排除掉?”而是会问:“要透过哪一种结构,我才能创造出我想要的成果?“如果你生活中的结构无法帮你成就食物,你就会受到局限。当你有办法进入一种可以带来结果,而非让你来回摆荡的结构,你所增加的不只是成功的可能性,也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总结来说,要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的话,必须聚焦于打造一个更好的系统。当系统/结构完备的时候,行动就会各归各位,结果也会逐步展开。因此,对自身现状的细致观察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识别自己正处于哪种结构中,然后需要精心地计划,调整自身和外界环境,让自己位于一个更适宜自己成长的结构之中,之后的事情就交由时间去完成。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对生活的一个悲观的比喻是,这周而复始的生活就像西西弗斯不断地推动巨石上山一样。每天一睁眼就是新的任务,新的截止日期,新的压力和无法摆脱的责任。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似乎没有尽头。感到疲倦的日子似乎没有尽头,生活没有给我喘息的片刻。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很早的时候就听过这句话。当时听到的时候,觉得这是一句非常理想化的语句。人总是有阶段性的目标,有时候为了实现阶段性目标,我自然要在这段时间里逼一下自己。但我相信这种日子只是暂时的,等到我XXX, 我就可以真正开始享受我的生活了。

上述这段话,我发现在我毕业之后,越来越无法应用了。可能是因为学生时代的时候,学生们是被严格地以受教育时长划分的,所以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截止日期。初一、高考、本科四年、博士毕业等等。等我结束了学业,投入了社会生活时,我突然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没有精准的截止日期。

首先,这件事情是不是必要的,我就可以自己选择。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孩子,要不要和父母在一个城市等等。

其次,我个人的努力并不能保证我达到目标。这不是考试,我一个人考出好成绩就行。有时候需要时代运势的加持,有时候需要团队整体的努力,需要一个机遇,需要一个契机等等。

最后,虽然前文提到我有选择的自由,我也无力决定结果如何,但是社会似乎有一个理想模板。在30岁的时候应该达成什么,几岁得升到管理层,第一辆车买哪一档,什么时候可以考虑购入第一套房产,一年要出国几次旅游等等。但是仔细去追究这一社会理想模板,又是飘忽不定的,不同年代的人,不同地域的人有着自己的看法。什么才是体面的生活,什么是还不错的生活。

于是,我再次回到这句话“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这次我看待这句话,有了不同的理解。它的含义也许是,我们能够把握的的确也只有当下的今天,而随着今天的行动不断叠加,最终生活会把我们带向新的故事。而何时我会进入下一个故事呢?我无从得知。若是如此,如果我无法享受当下,那么我就无法在一个没有截止日期的竞赛中持续下去。我需要调整的是每一天的能量状态。

上述思考,令我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安排计划的方式。我之前会把工作日和周末分开安排,会把个人目标和休息都往周末塞,渐渐地,周末这个袋子里承载了太多。承载了我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承载了我想要好好休息一下的愿望,承载了我想趁着周日整理一下环境的需求。

近期偶然翻到一本书《疲劳自救手册》[英] 玛丽·伯吉斯 [英] 特鲁迪·查尔德 ,里面提到如何让自己的状态持续在一个元气满满的状态:

“首先,变得更活跃的关键是让活动与休息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应该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做一些小活动,而不是长时间才偶尔活动一次。随着你每天活动量的增加,你会逐渐变得更强壮,并且你需要的休息时间也会减少。

试着让每天的活动量和休息次数大致相同。在实际生活中,这可能很难做到,但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初步活动计划的目标应该是使给定的一周的总活动量与现在一周的总活动量大致相同。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把一周的打扫工作集中在一天的2小时内完成,那就把这2小时的打扫工作分4天完成,每次30分钟。”

目前我的计划模式就是割裂了我的工作日时间和休息日时间,我需要重新调整一周的时间分配。

自我冲突的缓解

我对世界的困惑从我的初中开始就在慢慢萌芽了,在大学本科的时候达到了巅峰,在我研究生的时候,因为游历的城市变多和持续的心理咨询对话,让炸毛的我好像慢慢安定下来了。

最近快速翻了一本讲内心小孩的心理学书籍《看懂自己的脆弱》冰千里 ,里面提到:

”许多人的心灵成长和改变发生在30岁到45岁之间,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心智开始真正成熟,也有了一定的阅历。而且,往往在这个阶段,我们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不仅“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任务。同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亲子关系也会出现很多冲突和摩擦,伴侣关系也会因此变得紧张。人到中年,我们的物质水平相对趋于稳定,可身体素质却开始走下坡路,加上父母长辈的衰老,以及亲戚朋友的离世,会让人更多地思考活着的意义。

当然,我们在少年期、青年期也会经历心灵成长,但是在中年以前,我们的生活主要是围绕现实需求展开的,比如,要找到合适的工作、恋人,要组建家庭,养家糊口,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即便有些别的想法,但是出于学业、事业以及家庭的现实需求,也基本无暇顾及内心的感受。因此,中年时期是心灵成长的“爆发期”。”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好笑。因为我的激烈的自我冲突在青年时代就体验过一遍,我甚至因为这种巨大的困惑和试图理解世界的真实的急切心理,而影响到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基本谋生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就是想试图搞懂这个浩大的世界是遵循怎样的规则在运转的?世界是怎样的?我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是世界的唯一解释?我会如何?我该如何对待我的生命?种种深刻的开放的哲学问题苦恼着青年时代的我。这些问题太宽泛也太难了。

我记得我在大一刚刚开始写手帐的时候,我的半个月就能写完一本。我会记录下我的情绪,我的想法,他们不断地蹦出来。大多是疑惑的、困苦的,我大概是陷入了对自己存在本身的焦虑之中。但是,今年我的手帐本从2月启封,已经用到了5月。我内心冲突的海啸好像慢慢地平缓下来了。在近十年的内心风暴中,我似乎终于慢慢找到了心归之处。

最后想摘录最后一段文字,来自毛姆的《刀锋》:

“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

“可是,拉里,”她急腔急调滴打断他,“你难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做不来的事情,是我不感兴趣而且不想感兴趣的事情吗?我对你讲过多少遍了,我只是一个平常的、正常的女孩子,我现在二十岁,再过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时行乐。唉,拉里,我的确非常爱你。所有这些全都是无聊的玩意儿。它不会使你有什么出息的。……人家都在分秒必争地干,你却在浪费宝贵光阴。拉里,你要是爱我的话,你就不会为了一个梦想而抛弃我。”

2023年5月13日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