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变化的人与希望维持的关系

我之前就在YOUTUBE有关注的台湾心理咨询师邓惠文发现她又出了一本书《学习,在一起的幸福》,这本书主要探讨的就是书名所示的亲密关系。其中有两段不连续的段落都涉及到了如何应对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亲密关系状态的变化。

第一段:“当婚姻治疗师建议伴侣了解彼此的期待时,许多人一开始时抗拒的,他们宁可继续怨恨,继续伤心,也不愿好好听听对方的期待。深入探讨原因,其实是因为害怕–万一对方说出期待,我却做不到,怎么办?这样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伴侣对两人关系或生活的期待,不会因为我们不问、不听,就不存在。”

第二段:“我们必须谨记:伴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每天与环境的各种刺激互动,每天都有可能有所改变,因此不该一味地依赖过去的了解作出反应,不该预设‘你以前都希望这样,以后一定也是。’我们必须随时将对方视作一个全新的人,用心观察。每天都要想想:‘今天这个人醒来会不会有新的想法?’”

这两段都主要印证了一个观点就是:亲密关系在应对时间推移的最大挑战是人本身的变化。在过去因为某方面契合而在一起的情侣,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产生了新的想法和对生活的期待,由此便会导致不再如此契合。两个人的关系对其中的一个人来说反而成了阻碍。即便是两人都朝着更好的一面发展,也有可能发展的方向和对生活的期待无法互相配合导致无法继续走下去。

这样的话,反而是成长速度更慢的人更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亲密关系吗?因为两人的变化速度都不快,所以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步调一致。如果将眼光放得更大,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正在每天发生剧烈的变化。如果说曾经的公司策略制定是按照十年为一个维度,那么现在的策略有效期就是三年左右。因此即便在亲密关系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双方都没什么改变,依旧能相互配合。但是两个停留的人塑造的亲密关系世界可能却无法适应更大的环境。

也许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前行,我们每一天都在体验者全新的我。什么才算是我呢?真我本身是否是不变的呢?我有多少部分是在不断变化的,又有多少部分是根深蒂固的信念呢?而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不是又变成了阻碍我进一步前进的绊脚石呢?仅仅是执念罢了。

随着时间推移带来的关系变化让我联想到了日本歌手きゃりーぱみゅぱみゅ(kyary pamyu pamyu) 的歌曲ゆめのはじまりんりん(Yumeno Hajima Ring Ring)。这首歌曲是以分别过往、启程未来为主题的,音乐视频中就描绘了歌手本人从孩子,成长为学生,然后出道,然后发售一首一首新的歌曲。她不断地告别过去的自己,走向新的阶段。每一次的离别都让她落泪,但是她始终坚持前进。同时,MV中还有一个固定的动物形象-白熊陪伴他走过一段又一段旅程,是她的师长一路陪伴他、守望她。在MV的最后,这只象征师长的白熊也停下了脚步,看着歌手慢慢离开。

きゃりーぱみゅぱみゅ – ゆめのはじまりんりん , kyary pamyu pamyu – Yumeno Hajima Ring Ring

持续和一个人保持紧密联系、保持同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我们不希望被别人抛下,一方面我们有孜孜不倦地希望自己有所成长。亲情还是爱情中遇到更多冲突的原因大概就是,人们对亲情和爱情有更高的浓度要求和持续时间要求。而友情则不会让人这么窒息和痛苦的原因是我们并不会对朋友有太高的期待,而且我们会随着自己的变化不断地认识新朋友,疏远老朋友。但是亲情和爱情中,替换人选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们有时候会调侃那些名人为什么换女朋友/男朋友次数那么频繁,一直都在寻找但是真爱一直没有找上门。或许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名人因为他们周围的刺激很多,所以迭代速度非常快,他们相对于生活稳定的普通人 发生想法和期待的改变的情况更多。当对生活的规划发生改变时,自然就会被更契合的人所吸引。所以名人们不是遇不到真爱,而是他们开始的每一段感情其实都是真爱,更换的理由是对他来说的真爱/理想关系在不断变化而已。

两性关系与马格丽特的《恋人》

Deborah Tannen《听懂另一半》一书中描述了男女之间面对同样情景的完全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两性之间在思维倾向上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自孩童时期就开始显现和被持续巩固,发展至成年时期后更是根深蒂固的成为了默认思考方式,由此带来了两性之间的难以互相理解和关怀。以小学六年级时女生和男生处理朋友的烦恼,表达关心的方式为例:

十年级的一对女孩A与B讨论在共同旅行的时候女孩A因为母亲的要求不得不提前结束旅程而感到沮丧的事。女孩B在面对女孩A倾诉烦恼时,会鼓励有烦恼的女孩A说得更详细一些,让女孩A表达自己的沮丧情绪更深入一些。并且女孩B还提供支持证据:女孩B也因为女孩A的提早离开而感到沮丧,进一步回应了女孩A的沮丧情绪。

但当十年级的一对男生C和D在谈论即将到来舞会的舞伴邀约问题。男生C表达了自己对一位女性好朋友还没有舞伴感到担心,男生D的回应方式则是对这种担忧不屑一顾,认为这个事情有解决办法(C的女性好友主动邀约别人就可以)。然后男生D就谈起了自己拒绝了一个女孩的舞伴邀约,并为之感到尴尬的事。这时候就轮到男生C对男生D的苦恼不屑一顾了。男生D不但没有表现出理解,反而直截了当地说自己也不打算理解“我永远没法明白那种感受”。接着男生C将话题跳到自己有酗酒问题的烦恼,作为对此的回应男生D将话题转移到他近期感到被朋友疏远了的烦恼。男生C则告诉自己的朋友男生D 这件事情是他的错觉。换言之,男生C通过否定男生D的情绪和感受来表示关心,试图传递出“你不应该感到悲伤,因为你的问题并不严重。”

总结来说,女生在谈论烦恼时会把重点都放在一个人的烦恼上,倾听者会让诉说者多袒露一些,并且提供共鸣和支持的证据。但是男生在谈论烦恼时却会交替说出自己的烦恼,而且否认诉说方的观点,换言之男生通过 将烦恼的严重程度降级的方式来安慰对方“这不是一件大事,你不用为此如此烦心。”

如果男女双方都将他/她自己惯于使用的处理同性烦恼的方式来处理异性的烦恼倾诉时,发生重大的冲突也不难理解了。女生用共情的方式处理男生的烦恼的话,会让男生觉得自己被迫要说很多烦恼的细节,显得自己非常脆弱。而男生用否认和降级的方式处理女生的烦恼的话,会让女生觉得自己的感受和问题被忽视了。

两性之间体现的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我不由想起勒内·马格丽特Rene Magritte的艺术作品·《恋人 The lovers 》(1928)

如果没有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陷入爱情的男女双方的确是盲目的,就像画中被白布盖住眼睛的两人一样。在热恋时期通过忍耐和牺牲妥协来暂持持续亲密关系,但是如果凭着一腔热血走入婚姻殿堂,将双方的关系作为长久的契约来签署的话,忍耐和牺牲总是有界限,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然后发现对方和自己想象中是完全不同的形象,甚至觉得对方的思考方式与处理方式过于不可理喻。

拉回到心理学的范畴,可以看到女生的倾听,鼓励袒露,与来访者共情的方式是心理咨询中常常使用的技巧。也就是说心理咨询的设置更适合女性去参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咨询师比男性咨询师更多,女性受访者比例也高于男性受访者。对于男性来说,心理咨询需要让他学会一套新的沟通方式,任重道远。

购买表达自我与人格面具理论

戴维 阿克的经典品牌理论书《创建强势品牌》中提到品牌个性创造品牌资产的三个模型,分别为自我表达模型、关系基础莫名和功能性利益表现模型。其中自我表达模型指代一些品牌已经成为特定客户群体表现部分自我身份的工具,该自我身份可能是他们的实际身份,也可能是他们所向往的理想身份的现象。人们通过喜欢、尊重、讨论、购买品牌,而且把品牌当作自我表达的工具。品牌帮助消费者表达个性分为三个方式。首先,源于品牌个性的感觉让消费者在使用该品牌时,更能产生相应的感觉。其次品牌成为了某种符号,人们通过别人使用的品牌判断他的社会身份。最后,品牌是消费者自我延伸或整体的一部分,例如哈雷机车机主与哈雷,只有喝到某种啤酒才觉得周末开始了,可以放松下来。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自我表达模型受到了质疑。该模型假定人的个性与他所用的产品类型或品牌相符。一系列研究将个人目前或理想自我形象与所购产品的品牌个性联系起来,对此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研究结果是虽然有这种联系存在,但影响较弱,也不具有一致性。

对这个结论的解释最具说服力的为假设一个人拥有单一个性或自我形象可能是错的。一个人个性中的特定部分会在不同场景下(如社交聚会、假期和工作)和不同社会角色(如朋友、同事、老板或父母)中出现。每一时刻发挥主宰的个性取决于他正在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表现的环境。多重个性中的每一种都需要表达,某些个性会比其他个性表达得更多。

上文中的品牌理论可以直接对应到心理学进程。

在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于1967年出版的文集《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中首次提到了人格面具(Persona): a kind of mask, designed on the one hand to make a definite impression upon others, and on the other to conceal the true nature of the individual. 人格面具指人在社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模式,是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由此人的个性有着很多面向,根据场景不同和角色不同,人会展露自己不同的一面。

同时,荣格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家族、种族乃至全人类的心理活动的总汇,也就是人性。它由许多原型组成,最主要的原型是自我和自性、阿尼姆斯和阿尼玛、人格面具和阴影。阴影相当于人的动物性,人格面具就是人的社会性。

所有的人格面具组成在一起就变成了这个人的人格。人通常会有主导面具(不止一个)和非主导面具,前者是经常使用的面具,后者是很少用的面具。

随着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黄国胜《隐藏的人格面具》中则提出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人格面具,才可能更适应环境。面具如果过于单一,就会导致能适应的环境非常有限。人格障碍在面具理论看来就是因为面具单一。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某种性格特征非常突出,明显偏离常态,给人感觉比较怪异,与环境格格不入,常常导致人际关系困难。也就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只用一种面具示人。

延伸开来,目前最为热门的营销理论“场景营销”不正是在应用人格面具理论。场景营销可以满足人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物质和心理需求,针对该场景下的人们需求提供适合的产品。将人的需求和环境/情况绑定,而不是和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导面具)绑定。

定位营销理论与艺术风格演变

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理论“定位”中提到了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知识社会之后的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的是信息量爆炸、媒体爆炸、广告过载的现实。相较于因为科技进步和生产力解放而不断丰富的外部物质供给,人们的大脑的容纳空间依然停留在之前的阶段,人们的心智在同一品类下最多容纳7个品牌。因此为了让人们记住你的品牌,就必须使用定位策略。第一步,找到尚未被占领的心智中的纯洁空地,第二步,传递极为简洁的信息给人们,成为第一个进入的品牌。

这让我想起古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区别。在看一些古典艺术作品时,常常有一种信息量过载的感受,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动作,站位都有讲究,甚至使用的花卉和植物也有其寓意。例如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知名画作《春 Primavera》中出现的九人分别有其典故和象征含义,而画中为呼应主题“春天”而出现的上百种花卉/植物都各有根据,大多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常见花种:勿忘我、风信子、鸢尾花、金盏菊等,每一朵花瓣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春 Primavera》

与此相似的还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Scuola di Atene》,例如画面正中所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右侧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意指: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左侧的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世界观和学术观的差异。

《雅典学院 Scuola di Atene》拉斐尔

与试图在一幅画中放入太多信息的古典艺术相比,当代艺术的作品就显得极为简洁和直接。

同来自意大利的当代艺术家卢齐欧 丰塔纳 (Lucio Fontana)就在纯白色的画布上简单划了几刀就完成了作品。根据他的解释:“探寻宇宙的过程即为发现未尽空间。划破画布留下刻痕,也就是我探寻永无尽头的空间的方法。对我来说,这是当代艺术的基础。” 他通过划割画布,将二维的画作变为了三维的呈现。

《空间概念,等待 Concetto Spaziale, attesa》

暂且放下如何比较当代和古典艺术的价值,和是否认可丰塔纳的解释。画作逐渐变得简单是不是和逐渐变短的的广告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和古代人比起来,现代人一次性能够承受的信息量已经减少了很多,所以信息量太大的任何输入都无法进入人的心智,过于复杂的画作在当代也慢慢不占据主流了。

孤独及其所引发的-阿尔伯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如果你需要一个朋友,那就驯服我吧!“–《小王子》

Peter Lindbergh,《贾科梅蒂,一组9个,苏黎世》(Alberto Giacometti, Group of Nine, Zurich),2016。图片:© Peter Lindbergh © Succession Alberto Giacometti (Fondation Giacometti + ADAGP) Paris 2017

瘦长的人形,或是正在行走,或是站立着的青铜雕塑作品是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的作品。

这位瑞士雕塑家阿尔伯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是战后巴黎最重要的雕塑家和整个西方的灵魂人物。在2010年,贾科梅蒂成为了首位打破1亿美元拍卖价格纪录的雕塑家,《 L’homme qui marche I》以6500万英镑(1.039亿美元)成交。这次交易对于这位艺术家来说至少象征着某种市场的巅峰。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L’Homme qui marche I》,1960年完成,艺术家授权青铜翻模6版,外加4个艺术家版本。这件作品是1961年艺术家在世时翻铸的。图片:Courtesy Sotheby’s

如人们的印象相通,在藏家眼里贾科梅蒂的作品当中有些作品主题明显比其他类型的更有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消瘦、孤独的形象:行人、坠落的人、站立的女人,以及半身像和Diego、Annette的肖像、以及诸如手臂和拉长的鼻子等身体部分。

贾科梅蒂的人物紧张而急迫,生活在当下,又像是存在于世间的某种事物。他表现了群体中个体的孤绝,关心存活于世的那种感觉,带着城市的味道。他是现代主义之父,将人视为荒凉而冷漠的世界中的栖居者。

除此之外,贾科梅蒂的人物雕塑也会明显给人一种距离感,是隔着一些距离所观察到的人类。1930年代初,贾科梅蒂创造了一系列置于类似舞台的平面上的雕塑,将雕塑置于一个基座上,而且基座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因此围绕作品的空间成为作品自身世界的一部分。

Four Figurines on a Base 1950-1965, cast c.1965-6 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 Purchased with assistance from the Friends of the Tate Gallery 1965 http://www.tate.org.uk/art/work/T00773

看到贾科梅蒂的作品会不由自主地让人心中涌起孤独的感受,天地寥落,人与世沉浮。

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的孤独感和人的分离焦虑联系在一起,是发现自己被单独抛下的恐惧。分离焦虑指的是在面对自身重要关系受威胁或中断时,个体感受到的痛苦的的恐惧感。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被弗洛伊德认为是心理痛苦的源泉。孤独感来自于个体追忆那无法找回的丧失,追忆与母亲原初关系中再也不复得的幸福感。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会迎来一个个小小的分离,和朋友说下次见,出门前和家人说晚上见,甚至我们每晚睡觉的时候都在和自我意识短暂失联。在贾科梅蒂作品中的人彼此之间往往没有什么交互性,每个人物都是隔着一定距离站着,让人想起话剧舞台上,出场人物依次在聚光灯下独白时,也是呈现这种彼此隔着一些距离、没有交流的状态。这种站立方式隐约地传递出了一个信号:我无法与人分享我的感受,别人无法理解我。

La Clairière, 1950
Bridge Theatre
The Lion, the Witch & the Wardrobe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中也对孤独进行了探讨,欧文·亚隆将孤独归类成了三种:

人际孤独:通常人们感受到的寂寞,意指与他人分离。

心理孤独(isolation):指人把自己内心分割成不同部分的过程。个体把经验从意识中隔离,使自己无法碰触心灵的这些部分,压制自己的欲望或情感,把“应该如是”或“必须如是”作为自己的愿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埋没自己的潜力,都可以导致心理孤独。

存在孤独: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它也指一种更基本的隔绝,个体和世界的隔绝。其中包括了:

  • 有关死亡的存在孤独:认识到“自己的死亡”会让人彻底了解没有人可以与别人一起死亡,也没有可以替代另一个人死亡。死亡是最孤独的人类体验。
  • 有关自由的存在孤独: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意识到不再相信有人可以创造和保护自己,自我创造的行为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
  • 有关成长的存在孤独:分离意味着成长。但放弃与他人融合的状态,就要面对孤独带来的恐惧和无助。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贾科梅蒂的多人雕塑也许既可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孤独,也可以描述人内在的孤独。我们纷杂的内心世界中,有着许多矛盾的念头,甚至是互相冲突的自我在横冲直撞,没有互相融合。


Trois hommes qui marchent I
, 1948

然而所幸的是,无论是精神分析流派还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都给出了深陷孤独之中的人们的解药。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孤独所代表的分离焦虑是每个人心灵发展的必经之旅,人是可以做到驯服孤独的,驯服孤独不是消除孤独,而是学会面对它。而且一旦驯服,分离焦虑就会成为一种富有生机的力量,能够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感到孤独意味着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与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也立刻呈现出无限的价值。正如小王子对玫瑰花所说的话:“你们就像先前的那只狐狸,他只是一只狐狸,同其他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但是我让它成为了我的朋友,因此现在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

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承认孤独将一直存在,尤其是存在孤独。而唯一能对抗孤独的恐惧的主要力量就是关系。固然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但孤独感可以被共享,爱能够弥补孤独感带来的痛苦。欧文·亚隆相信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存在是孤独的,并毅然面对孤独,我们就能够真正地去爱他人。

如果我们在深不可测的寂寞前为恐惧所征服,我们就不能够真正和他人建立联系如此我们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就像是对待工具或者器械,为实现某种功能而被放置在我们的世界中。存在主义心理学派也同时提出人最基本的人际任务是在“关联”的同时能够“分离”。但正是因为面对孤独才能让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深刻地,有意义地彼此关联。

贾科梅蒂的作品所激发的孤独的解药就是自我心理的成熟与通过建立真实的关系来抵御。

参考文献:

《贾科梅蒂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贵的雕塑家》:https://www.artnetnews.cn/people/jiakemeidishiruhechengweishijieshangzuiguidediaosujia-66431

《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Jean-Michel Quinodoz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西方当代雕塑》 安德鲁·考西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豆瓣书评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84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