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也不是一个平静的一年。在咨询师问我2022年的总结时,我想了一会、叹了一口气说:2022是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我走入了完全异想之外的职业道路,我也送走了我的爸爸。咨询师又问我,有什么愿望或者希望吗。我说,希望能活出自己色彩。2021年的年度总结中,我的开头就是“2021年并不平静,也是我从学生身份变为社会人的转折年吧。”没想到2022年的转折来得更为迅猛,更为撕心裂肺。
在翻看2022的手账时,我发现我感到不开心的、感到低落的时间和频率比我想象要多。考虑到我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写手账,所以写入手账的内容里坏心情的比率会更高也无可厚非。但是,看到自己每月都有低落的时候,都有暴食后责备自己的时刻,我感到自己这一年过得并不畅快。1-3月主要是在辞去上一份工作,我对于“做你认可的、信仰的、热爱的工作”这个信念产生了怀疑,我只是不断地用这句话让自己继续呆在上一个职位里,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我已经在筋疲力尽的边缘。4-6月主要是在闭关待业,我对于下一步怎么走非常迷茫。8-10月我经历了我父亲的葬礼和前男友的背叛。12月我患上了新冠,一直到现在心情还在低落,饮食也并不健康。
我今早又再次不太想起床,我回顾自己这种状态已经多久了。说不上非常谷底,但是生活似乎弥漫着一丝淡淡的自暴自弃。难道我要吃一些抗抑郁的药吗?但是我又不想重新吃药。然后我躺了一会,就还是按时上班了。
即便度过了这一个苦闷的、纠结的一年,我想人还是要对过去有所总结,对未来有所展望,这也是我继续坚持写年度总结的原因。
身份认同的优势与劣势
近期我听到了好几个说到如何改变自己的播客/YouTube视频,里面都提到了可以通过改变身份认同的方式去改变自己。比如,不是想着我要减肥,而是我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不是想着我要省钱,而是我是一个理智的会花钱的有钱人。
通过身份认同的方式去改变自身的这一个手段,我大概1-2年前就在书中读到过了。但是感觉这其实是一个双刃剑的存在。一方面,你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来促使自己做和以往不同的反应,另一方面,你旧有的身份认同其实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痛苦。与其说是身份认同,不如把它视作是对自己的期待和自己的底层信念。
我们既需要看到自己的潜能,通过身份认同的转变来改变自己,也需要看到自己心中存在的与事实情况不符的身份认同,学会去接纳真实的自己。
我和咨询师经常的话题就是,我最近心情低落,或者我最近暴饮暴食了几次,但是我又不能接受自己会是这样,我不喜欢自己呆在一个低能量的状态。但是这个状态其实并不那么容易摆脱,我如果强行cheer myself up, 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反噬。
咨询师试图劝我,对自己的状态更有觉知,对自己有更多的耐心和同情心。人的心情就是起起伏伏的,状态也是起起伏伏的,就像是四季一样。但是我非常难以接受这样的自己。因为如果我的状态难以预测,我要如何去制定计划呢,如果我不制定计划,我怎么才能达到目标呢。相信你的心,相信你的身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和多年前的自己相比,我其实已经变好了很多。我至少在低落的时候,我会相信在未来的一天,我肯定会走出这段雨季,我需要耐心等待。
我对自己的期望是能够维持着产出效率,一步步贴近我的梦想。但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没由来地心情低落又会影响到我的节奏。然后我感到焦急,如果我一直这样低效率,我就没办法完成我的计划了。在这时,我把我理性大脑制定的计划放在了我本身的存在和感受之前。
咨询师说,不如想象一下,人的能量就像春夏秋冬一样,会有不同的阶段。所以你不能拿着夏天的标准去要求冬天的自己。我反驳道,但是我没有强求自己,我已经调低了难度。比如夏天的我可以完成100%,但是我把目标定在80%,为了不太逼自己。咨询师说,你要不要考虑一下为自己能量的四季制定不同的目标,而不是把打折扣的夏天目标放在每一个季节使用。
我的身份认同:我是一个可以完成自己计划的人,给我带来了自律,也给我带来了痛苦。它让我无法容许自己脆弱的时刻。
聚焦到底困难在哪里
在2020年的时候我立下了9个目标,2021年的时候我立下了3个目标,但其实这两年的目标完成率都一般般。究其原因就是每年都会有点突发事件,改变自己的生活优先级。为了处理那些突发事件或者状态改变,我得分配时间去那里,就会影响我的年度目标。当然也不排除,我的目标其实过于有野心,没考虑到自己实际情况。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一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却低估自己在十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
特别是我平常看书很多,以及在资讯大爆炸的时代下,我会不断发现更值得去追求的目标,或更吸引人的目标管理方法。然后我的靶头会不断地移动,到最后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生绝大部分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重要,避免失败比取得胜利重要,忽略噪音比接受信号重要,不把一个问题视作问题比拼命解决这个问题重要。”
想来,世界上的确有很多很好的目标,我们会被他人的目标所感染,然后督促自己在各个方面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但是全部都重要,等于全部都不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专心一意可使你吸引到更多。坚持不懈来自热情和目的。当你从事天生适合你的竞赛时,你不会想到退出。当那些有资源可以去支持你的人知道你不会退缩时,持续的吸引力就会发生。”
“复合的商业关系是非常重要。观察社会的一些上位者,比如为什么有人是上市公司的CEO,又或是有人管理着几十亿的资金。那是因为人们信任他们。他们之所以被信任,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的关联和已经被整合在一起的事务(工作)。他们坚守在企业中,并已表现出(以可见和负责的方式)他们是高度诚信的人了。”
“没有⼈可以和你竞争做你⾃⼰,⼈⽣的⼤部分是⽤来寻找那些最需要你的⼈和事。”
“「運氣」的基礎建立在四個條件上:地點(Location)、了解(Understanding)、人脈(Connections)、知識(Knowledge)。”
“The most obvious way to improve you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to strengthen and diversify your asset mix—for example, learn new skills. That’s certainly smart. But it’s equally effective to place yourself in a market niche where your existing assets shine brighter than the competition’s.”
世界的资源是通过人来流通的,搞定人就可以让自己进入一个正向循环的、资源互换的环境中,摆脱用时间换钱的困境,用自己的判断力换钱。和学校生活不同的是,真实世界的难题通常是没有限定条件的难题,你永远无法穷尽你的信息,得到最优解。因此,我们都需要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决策。有时候你被选择,并不是因为你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因为你得出正确答案的概率比别人要高。考虑到目前世界产业和知识的细分程度,成为通才的难度在指数型地增加。与其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不如直接找到值得信任的合作者通过分工的方式完成事项。那么,如何让那些值得信任的优质合作者选择与我合作的,那么我也需要是对等的、值得信任的、有合作价值的人才行。
考虑到这一点,找到自己在万千世界中的生态位就尤为重要了。
了解 知识 人脉 地点
认识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希臘語: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轉寫:gnōthi seauton,英語:know thyself,另有中文譯為:認識自己),相傳是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另外兩句是「妄立誓則禍近」(ἐγγύα πάρα δ’ἄτη)和「凡事勿過度」(希臘文:μηδεν αγαν,英文:Moderation或Nothing in excess)。或說這句話出自古希臘七賢之一、斯巴達的契羅(Χίλων),或說出自泰勒斯,或說出自蘇格拉底。傳統上對這句話的闡釋,是勸人要有自知,明白人只是人,並非諸神。
根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載,有人問泰勒斯「何事最難為?」他應道:「認識你自己。」(見《哲人言行錄》卷一)尼采在《道德的系譜》(Zur Genealogie der Moral)的前言中,也針對「認識你自己」來大加闡述,他說:「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Wir bleiben uns eben notwendig fremd, wir verstehen uns nicht, wir müssen uns verwechseln, für uns heisst der Satz in alle Ewigkeit „Jeder ist sich selbst der Fernste“—für uns sind wir keine „Erkennenden“ …)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t/%E8%AE%A4%E8%AF%86%E4%BD%A0%E8%87%AA%E5%B7%B1
即便我已经持续地写手账,写月总结,冥想,观察自己的情绪,但我对自己的了解仍然不够。加之,我对自己的期待就像滤镜一样,让我无法客观地接纳自己的存在,也因此产生众多烦恼。有个比喻说:了解自己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发现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而且每层都会有新的发现。在我的身体里,本我、自我、超我持续地斗争着。我会用超我要求自己,因本我的执行力感到沮丧,对自我充满迷惘。
对自己的消费习惯、自己的情绪自动反应、对自己的价值观了解得越多,我就越知道什么事情不必羡慕,什么事情不必强求。横在我和自知之明之间的是我对自己的期待和批判,我无法接受我身上的阴暗的、不那么积极的部分。但是我对它越是抗拒,它越是如影随行。因为本身事情就是一体两面的,我拥有的好的品质也必然有其反面。
我如果能更早地以不带评判的心情观察自身的行动模式,我就更能解决我的痛点和改进我自身。咨询师对我说,“你是不是可以考虑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加客制化的管理/要求?”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是我们会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第一,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开始制定自己的标准(不敢为自己做主);第二,我们担心自己的标准不够好,不够科学(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第三,我们在意他人的眼光,没有贯彻标准的决心(不想为自己选择承担责任)。
以上的三个2022年年度要点都指向了【我与自己的交互】和【我与世界的交互】。
用因为备战法考的原因,看了一本备考的书籍,从中我看到了一段不错的问答:
如何在备考中做到独立判断?
这分四个步骤:
一、它是谁,我是谁
二、它在哪,我在哪
三、我真理解吗?我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四、小步试错,勇猛精进
把这个备考经验扩展到人生经验的话,就会变成:
如何活出自己的色彩?
这分四个步骤:
一、世界是怎样的,我是怎样的
二、理想情况是怎样,我的现状是怎样
三、我真的理解状况吗?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四、小步试错,大胆去闯。
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对自己的了解得更加细致。我希望我对年度目标(1个)更加聚焦,学会为了【必须要有】,更爽快地舍弃【有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