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一条学业狗

致未来的自己:

你好呀,现在是2019年5月的娄依伦向你汇报这个月的故事。

这个月本来打算刷柏林戏剧节,结果没抢到票。所以最初的一个周在房间里颓废了一阵子,本来打算写的期末论文和reading也没看。上了最后一周的课,抢在结课前疯狂看reading。之后就是考试月开始与地缘政治seminar,在考试间隙里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所以这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说服自己不在意需要时间

高考结束之后,我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及格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了。但是我自己很难放过自己,想做好学生的惯性一直在影响着我。本科的时候我其实已经觉得对于成绩这件事情,要适时放弃。60分提到80分的需要努力和80分提到满分需要的努力之间不是成正比的,越想要拔得头筹,越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功课,保证自己的知识网完美无缺。均分88和均分90分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其实没那么重要,还不如一个独特的实习经验能够说服招生官。但是均分88分提到均分90分需要付出的努力就很大了。本科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但是我的脑子懂了,我的身体还是按着惯性活着。我特别不能接受自己成绩差,这里的“差”是指排名不够靠前。到后来我其实是为了排名靠前学习,而不是付出投入比来学习。

研究生的我终于变得敢于懒惰,敢于偷工减料了。我产生了两三天复习一门课的勇气,即使看到没那么优秀的成绩也没那么心慌慌和自我责备。因为我知道成绩靠前和体验比起来,我现在更需要后者。

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看过很多优秀自我管理文章,看过很多人的忠告,但是眼睛看到了,脑袋读懂了,不意味着真的能够身体力行。说服自己接受一个新观点需要的时间比我们想象地长多了。

人的效率有高有低,允许自己咸鱼吧

完美的计划表与完美的执行,这大概是大家认为的自律的涵义吧。我曾经也很认可这个观念,我觉得人应该做到持续的稳定的产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需要一个平静的内心,荣辱不惊。所以有一段时间呢,我甚至把情绪也纳入了个人管理的范畴。太开心和太低落都会影响我的产出。但我现在意识到,这样把自己的情绪也管理起来,希望自己稳定产生的话,和把自己的变成机器人有啥区别呢?

把自己培训成机器人,从外人看起来会特别夸赞你自律。但是,我的内心慢慢变得迟钝起来,我觉得我的世界被蒙上了一层网纱,畅情生活?不存在的,你要做一个合格的靠谱的机器人才行。

现在的我呢,觉得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那些喜怒哀乐、异想天开和难以预测。如果听任所谓的“自律”紧箍咒,把自己培训成一颗合格的社会螺丝钉的话,就是在丧失自己人性的部分。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

我现在想要完完整整地作为人而存在,而不是被抽象成一个产出的工具。人的效率就是会高高低低,有时候想要咸鱼,有时候会打鸡血。而且,咸鱼一阵子之后,补偿心理会让自己产出特别高。重要的是最后完成目标,但是中途不需要一直稳定地产出,可以高高低低地产出呀。

taste is important 

今天早上听播客的时候,里面提到在35岁之前假如你没听过某个流派的音乐,在35岁之后你就很难接受这个流派的音乐了。人的taste的确受到年轻时的培养吧。而且这事情非常的悖论,你没有taste,尝试让自己taste变高。然而,没有 taste的你无法辨别高质量和低质量的信息,最后你接触到的东西没准依然是低质量的。

这样的话,阶级固化是不是就是绝对的宿命呢?如果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生活,我的taste没被培养起来,我就永远只能这样了。

我觉得打破这个牢笼的方式是:be open. 虽然我不能判断好坏,高效地找到优秀的东西,但是我应当给自己的生活增加意料之外和不确定性。拥抱不确定的体验的话,我就不会被现有的审美所局限,也创造了接触更高层次体验的机会。

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是花在积累资本还是多多尝试新东西呢?这就像游戏里,你是选择去野外狩猎呢?还是提高自己的料理技能点?这东西呢,数学上没准能算出个最优解/最佳平衡点,但是实际操作还是很困难。而且走哪条路看着都挺正确的。最后的最后,还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自己设定一条线,多少时间分配给尝新,多少时间分配给深挖。

人生策略果然是个超复杂的题目。

2019年5月29日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