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及其所引发的-阿尔伯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如果你需要一个朋友,那就驯服我吧!“–《小王子》

Peter Lindbergh,《贾科梅蒂,一组9个,苏黎世》(Alberto Giacometti, Group of Nine, Zurich),2016。图片:© Peter Lindbergh © Succession Alberto Giacometti (Fondation Giacometti + ADAGP) Paris 2017

瘦长的人形,或是正在行走,或是站立着的青铜雕塑作品是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的作品。

这位瑞士雕塑家阿尔伯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是战后巴黎最重要的雕塑家和整个西方的灵魂人物。在2010年,贾科梅蒂成为了首位打破1亿美元拍卖价格纪录的雕塑家,《 L’homme qui marche I》以6500万英镑(1.039亿美元)成交。这次交易对于这位艺术家来说至少象征着某种市场的巅峰。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L’Homme qui marche I》,1960年完成,艺术家授权青铜翻模6版,外加4个艺术家版本。这件作品是1961年艺术家在世时翻铸的。图片:Courtesy Sotheby’s

如人们的印象相通,在藏家眼里贾科梅蒂的作品当中有些作品主题明显比其他类型的更有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消瘦、孤独的形象:行人、坠落的人、站立的女人,以及半身像和Diego、Annette的肖像、以及诸如手臂和拉长的鼻子等身体部分。

贾科梅蒂的人物紧张而急迫,生活在当下,又像是存在于世间的某种事物。他表现了群体中个体的孤绝,关心存活于世的那种感觉,带着城市的味道。他是现代主义之父,将人视为荒凉而冷漠的世界中的栖居者。

除此之外,贾科梅蒂的人物雕塑也会明显给人一种距离感,是隔着一些距离所观察到的人类。1930年代初,贾科梅蒂创造了一系列置于类似舞台的平面上的雕塑,将雕塑置于一个基座上,而且基座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因此围绕作品的空间成为作品自身世界的一部分。

Four Figurines on a Base 1950-1965, cast c.1965-6 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 Purchased with assistance from the Friends of the Tate Gallery 1965 http://www.tate.org.uk/art/work/T00773

看到贾科梅蒂的作品会不由自主地让人心中涌起孤独的感受,天地寥落,人与世沉浮。

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的孤独感和人的分离焦虑联系在一起,是发现自己被单独抛下的恐惧。分离焦虑指的是在面对自身重要关系受威胁或中断时,个体感受到的痛苦的的恐惧感。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被弗洛伊德认为是心理痛苦的源泉。孤独感来自于个体追忆那无法找回的丧失,追忆与母亲原初关系中再也不复得的幸福感。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会迎来一个个小小的分离,和朋友说下次见,出门前和家人说晚上见,甚至我们每晚睡觉的时候都在和自我意识短暂失联。在贾科梅蒂作品中的人彼此之间往往没有什么交互性,每个人物都是隔着一定距离站着,让人想起话剧舞台上,出场人物依次在聚光灯下独白时,也是呈现这种彼此隔着一些距离、没有交流的状态。这种站立方式隐约地传递出了一个信号:我无法与人分享我的感受,别人无法理解我。

La Clairière, 1950
Bridge Theatre
The Lion, the Witch & the Wardrobe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中也对孤独进行了探讨,欧文·亚隆将孤独归类成了三种:

人际孤独:通常人们感受到的寂寞,意指与他人分离。

心理孤独(isolation):指人把自己内心分割成不同部分的过程。个体把经验从意识中隔离,使自己无法碰触心灵的这些部分,压制自己的欲望或情感,把“应该如是”或“必须如是”作为自己的愿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埋没自己的潜力,都可以导致心理孤独。

存在孤独: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它也指一种更基本的隔绝,个体和世界的隔绝。其中包括了:

  • 有关死亡的存在孤独:认识到“自己的死亡”会让人彻底了解没有人可以与别人一起死亡,也没有可以替代另一个人死亡。死亡是最孤独的人类体验。
  • 有关自由的存在孤独: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意识到不再相信有人可以创造和保护自己,自我创造的行为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
  • 有关成长的存在孤独:分离意味着成长。但放弃与他人融合的状态,就要面对孤独带来的恐惧和无助。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贾科梅蒂的多人雕塑也许既可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孤独,也可以描述人内在的孤独。我们纷杂的内心世界中,有着许多矛盾的念头,甚至是互相冲突的自我在横冲直撞,没有互相融合。


Trois hommes qui marchent I
, 1948

然而所幸的是,无论是精神分析流派还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都给出了深陷孤独之中的人们的解药。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孤独所代表的分离焦虑是每个人心灵发展的必经之旅,人是可以做到驯服孤独的,驯服孤独不是消除孤独,而是学会面对它。而且一旦驯服,分离焦虑就会成为一种富有生机的力量,能够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感到孤独意味着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与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也立刻呈现出无限的价值。正如小王子对玫瑰花所说的话:“你们就像先前的那只狐狸,他只是一只狐狸,同其他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但是我让它成为了我的朋友,因此现在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

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承认孤独将一直存在,尤其是存在孤独。而唯一能对抗孤独的恐惧的主要力量就是关系。固然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但孤独感可以被共享,爱能够弥补孤独感带来的痛苦。欧文·亚隆相信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存在是孤独的,并毅然面对孤独,我们就能够真正地去爱他人。

如果我们在深不可测的寂寞前为恐惧所征服,我们就不能够真正和他人建立联系如此我们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就像是对待工具或者器械,为实现某种功能而被放置在我们的世界中。存在主义心理学派也同时提出人最基本的人际任务是在“关联”的同时能够“分离”。但正是因为面对孤独才能让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深刻地,有意义地彼此关联。

贾科梅蒂的作品所激发的孤独的解药就是自我心理的成熟与通过建立真实的关系来抵御。

参考文献:

《贾科梅蒂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贵的雕塑家》:https://www.artnetnews.cn/people/jiakemeidishiruhechengweishijieshangzuiguidediaosujia-66431

《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Jean-Michel Quinodoz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西方当代雕塑》 安德鲁·考西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豆瓣书评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849833/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